您好,请 登录注册

《4050》导演邱洪峰访谈

2009-06-02 14:30:54   来自: fanhallfilm
  时间:2009/5/30
  地点:现象工作室
  
  30日上午《<4050>之第一部<我的母亲>》放映结束后,2009CDFF新闻组工作人员对邱洪峰导演进行了采访,采访全文如下:
  
  记:花了多长时间完成这部纪录片《4050》?
  邱洪峰(以下简称邱):07年冬天我带着一个小摄像机回沈阳过年,集中拍摄了两个月,100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一年,现在还没有结束。
  
  记:用的什么设备?
  邱:SONY的A1C ,我觉得它很好,是很小的机器。
  
  记:怎么想到去拍这个题材的?
  邱:我是从绘画中得到的一种感受。我画了很多工厂的现实主义绘画,我认为他们这一代人和破败的工厂具有相同的命运,他们曾经的辉煌被遗忘了。从我买了第一个数码相机时开始,那大概是2001年,那时真叫做饥不择食呀,我非常的疯狂,随时随地的拍,甚至一连几天住到某个家庭拍照,我把我的关系网写在了一张纸上,从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开始再扩展到他们的亲戚、朋友,不断地扩展,甚至转进民工的帐篷混了一个多月,那时还在沈阳的董冰峰说我应该去拍纪录片,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买了一张沈阳地图,上面乱七八糟地画着我认为应该去拍摄的重点地区。为什么?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画画收集素材,我那时对艺术的态度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现在我也还是这样认为的,只是加深了一些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了解。
  
  记:您妈妈知道您在拍关于她的纪录片吗?她怎么想?
  邱:她知道的,她现在还没有看到剪辑好了的片子,今年过年我打算回去让她看,我现在还想象不到她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拍摄的时候对她的生活没有影响,她在镜头前奉献出她的一切,这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记:在拍摄过程中,您是一种什么心态?
  邱:我在拍摄的时候喜欢只从小小的取景器认真的观察影像,我此时看到的影像就是我此时生命的存在,我已融化在其中,我只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与被拍摄者说话,我认为表现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亲密关系并不在于他们有没有亲密的对话或拍摄者出现在镜头前面,这些只是一些拍摄的技巧,重要的还是是否深入到被拍摄者的内心世界,呈现被拍摄者的真实状态,我认为这才是拍摄纪录片的乐趣。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趣味,它是一种偷窥的乐趣。
  
  记:剪辑过程上,您是有意识地按照什么结构进行的?
  邱:我的影片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的线索是我母亲的生活,第二条是母亲带我走访4050人员,第三条是我奶奶家和我姥爷家,这三条线索在交错地进行。
  
  记:绘画艺术和电影艺术,从您个人来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邱: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以前我认为拍纪录片很简单拿着机器随便一拍就完了,现在我才感到要拍好一部纪录片其实很难,对于我这位业余作者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最需要学习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做这两件事情都要全心地投入进去,不过绘画对于自己是很幸福的事情,画画的时候是自己在工作,更能找到艺术家的感觉,拍电影更像一种工作,要和很多人打交道,而且要处理很多很具体很繁琐的事情,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毅力。为了制作这部影片我一年没有画画,画画和拍纪录片都是我热爱的事情,我现在面临着选择,我的精力有限,我只能尽我所能的拍好下一部纪录片。
  
  记:拍这部关于自己母亲的片子,这个过程,心里有什么感受?
  邱:拍摄前我对家庭的认识或者说我对父母生活的认识是混沌的,从小到大我几乎从来不介入家庭的矛盾与纠纷,拿起摄像机之后我开始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我开始重新观察他们生活的细节,调节他们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我在取景器中一次次的被母亲感动,让我感到了母爱的力量。在结尾时母亲对着镜头诉苦,说奶家和姥家没有一家称心如意的,我拍完母亲长时间的诉苦,就把机器关掉了,开始帮她梳理这理不清头绪的家庭琐事。母亲最后说所有人都不理解她,只有儿子理解她,我想这就是我母亲的变化,她得到了儿子对母亲的爱。但这一句话是很不容易被观众注意的,这种情感的表现是模糊的,观众没有明确的感受到母亲感情的变化,这就是我感到最遗憾的地方,那个时候我不应该关机,应该把我当时劝母亲的话拍下来,但我没有。
  
  记:参加我们这次电影节,有什么感受?
  邱:看了很多好的片子,与朋友聊得很开心,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尤其是通过电影节让我明白了纪录片有很多的风格和拍摄的方法,并开始思考适合自己的方式。
  不过也觉得特别累,放映时间太紧促了,希望以后两个影片之间的间隔时间稍微长一点,交流的时间多一点。
  
  记者 汪玲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