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时代风卷残云只剩老人和废墟

2009-01-09 19:02:20   来自: 鼻子  评论 三里洞
     《三里洞》的导演林鑫走上台去,便泪流满面。于是我们所有有关理性的问题都没办法问了。
   
    一部充满怨恨的记录片,带着生命虚度的巨大悲哀和现实空间里满地的断壁残垣。一个只有老人和废墟的电影,本来就太沉重了,加上这些即将消失的老人为某些空洞的口号和号召耗费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将相似的命运延续给下一代。在历史的漩涡和个人命运的关系上,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牺牲,是政治谎言的祭祀。当谎言破碎掉的时候,他们也同样被新鲜的时代所抛弃。他们的怨恨如果没有这部片子的记录,将没有人会听到。
   
    片子的开头是很多老人讲述一个已经死去的老人。中间是这些出现过的老人分别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结尾和开端一样,这些老人再次讲述另一个已经死去的老人,而这个人,是导演的父亲。影片结束在父亲坟地的荒草上。
   
    和导演及片中人极其强烈的情绪相比,片子的结构和影像都算节制。老人们迟缓的叙述穿插废弃的煤矿的残破空镜。叙述的内容和空镜之间刻意回避对位关系。情绪的充沛主要左右的是时间的控制,观众最质疑的也是情感使影片的时间有点失控。每段老人的叙述和影像都有信息重复,情绪也基本完全相同。我们事后一直在讨论时间和影片力度的关系,但是没有探讨出个结果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老人在铜川这个小城,在同一个煤矿里,度过了他们的一生,怀着同样的乡愁和仇恨,这种重复的叠加,可能才是他们单调悲伤的生活的对位。
   
    但是令人质疑的是他们对上海的怀念,以及之前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的强调。在那个年代背井离乡的并非只有上海人,但是上海人,不管是这部影片,还是王小帅的《青红》,表达出的愤怒都体现出了一种令人不太舒服的优越感。好像之前我们是上等人,现在到了别的地方,才沦为了底层。《三里洞》的人物对煤矿的仇恨,会让山西本地的或者东北的矿工非常不快,因为言外之意是这些低贱的工种就应该农民或者本地的穷人来干,而他们原本应该在上海享受城市优越的生活。
   
    我想起了重庆的那些生意兴隆的知青山庄,在黄昏将近的时候,昔日的知青们会一起在坝子里跳忠字舞。他们身体已经发福,青春已经逝去,他们当中原本可以有大学生,有工程师,但是大多都因为下乡而中断了学业,当了一辈子的工人,到快老的时候还纷纷下岗,在家里打牌空虚度日。我想,那个时代大多数的人都是牺牲品,他们当然都有权利怨恨,但是当他们怨恨时代的同时,也怨恨了自己的生命吧,甚至还开始迁怒于他人,比如林鑫一直就怨恨自己的父亲。不知道为什么,我妈妈他们那一辈的知青们嬉笑着跳忠字舞的时候,我特别的感动,因为不管是骗局也好,牺牲也好,遗憾也好,总是他们自己的青春。
  

2009-02-12 11:23:20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恩激励我拿起摄像机
  

2009-06-09 13:42:09  secondtext(毛晨雨) (沪湘黔)

  得从寻找开始,或者得重新寻找看的开始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鼻子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三里洞 
导演:
林鑫 
编剧:
 
上映年度:
2006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