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的Top3——应亮在BIFF之三

2009-09-08 17:26:37   来自: fanhallfilm
  看过的片(不包括小川绅介和马来西亚单元):
  
  9月1日
  《红姐》、《偶像》、《迷雾》、《我和你》、《算命》
  
  9月2日
  《小子不坏》
  
  9月3日
  《镜》、《我的糖》、《劫后天府泪纵横》、《众生》
  
  9月4日
  《毛磕儿》、《七区病房》、《别问我是谁》、《蔷薇》、《边际儿》、《新堡》
  
  9月5日
  《在街上晃》、《少年血》、《我的黑胶时代》
  
  9月6日
  去旧社会公干,未看片
  
  9月7日
  《08-09应亮短片集》、《三姐妹》、《天降》、《果》
  
  我的前三甲(不分高下,以放映先后为序):
  
  1.徐童算命》(183min)
  BIFF之前几天,借看了《麦收》的DVD,我发觉围绕这部片的所有争议都非常无聊。开幕当日,在美术馆大厅我第一次见到徐童,连忙握手致意。
  
  《算命》比《麦收》更生猛、更疼痛、更北方。。。《麦收》的痛是深深地扎在子宫里、蔓延在狭小空间的;而《算命》的痛搅动了整个躯体,辐射到公共空间,并不断放射出巨大的能量,把观众逐一击倒。
  
  在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我万分惊讶于徐童连同他的摄像机“加入”生活的能力,不断对他的“特异功能”发出默默的惊呼,甚至倍感恐怖。《麦收》里的性工作者是主要人物,可以想象到徐童为了达到纪录目的和完成美学表达,一定全力以赴,花尽了精力和智慧;《算命》里也出现了几位性工作者,都是非主要人物,徐童不太可能花很长时间去排除与她们间的障碍,但她们的倾诉依旧非常彻底,毫无防范。由于几位性工作者出现的时间相对短暂,这几个段落如同锋利的摆拳和勾拳,迅疾而直奔要害。
  
  闭幕夜和钱颖聊到徐童和他的片子。钱说,徐童对他的对象是没做任何道德判断的,他的片子也是没做任何道德判断的。我说对,所以我们也完全不必对徐童本人做任何道德判断,那样会很无聊。钱又提及,她建议徐童未来可考虑在片中探讨自己与对象的伦理关系。我说也许不必,如果那样做,徐童片子最可贵的感性之美、炽烈情绪、默默的温暖可能就会消褪,变得僵硬而理智。钱说是,那也许我们该提醒徐童不要改变。我说也不必,因为徐童是强大的,他不会因为外人的谈论而改变或者不改变的。
  
  在《算命》的Q&A上,观众的提问非常热烈,而徐童的回答每次都只有几个字,并且抽象。这是作者婉拒的姿态和保持距离的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观众对他诚恳度的误解。而我想说的是:爱他就接受他的一切吧,其他的都不重要。
  
  2.陈心中众生》(116min)
  放映后,我专门问了几位非四川观众,他们觉得《众生》的结构有点乱,有些段落偏长。我把这个信息反馈给陈心中,他理解并计划做适当的调整。
  
  我和那些非四川观众是不同的,毫不觉得乱和偏长,如同陈心中无条件地接受他的家乡和民众一样,我也无条件地接受他的片子和片子的四川籍贯。
  
  我也不同意陈心中对自己片子“甜软”的评判,这部英文名叫做“红白”(拍摄地是什邡市红白镇)的电影,最大的张力在于:片中所描绘的大量细碎的普通居民谈话、吃住行等事宜、丧葬活动、宗教仪式、过新年、争吵、玩闹。。。全部“站立”在一片逝者无数的废墟之上。陈心中坦言,他拍摄前反复观看了《生活在继续》。
  
  《众生》里也有一位算命者:道士。这位算命者和徐童的那位完全不同,他的客户都是“良家人士”,算命的行为既是职业又是四川地区最最普通的生活方式之一。在四川,诡异就是常态,就如同庙里的那只鸡。
  
  一位学生观众谈到了忘却的主题。我的观点是:陈心中的片子恰恰连灾民的忘却也接受了,没有外来者的批评或者提出所谓商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彻底接受,是同一现场(立场)的体现。我尊重这种作者态度,也很高兴看到《众生》的在地性和本土感。
  
  记得地震后,电视台记者进入避难所,拍到灾民在斗地主、打麻将,接受采访时脸上还贴着条子——有人就会不太理解了: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在为你们哭泣,他们却还在耍。。。我想,假设无法理解这样的画面,也许他/她就无法理解四川人,对灾区的情感倾注也只会是个人情绪的主动投射而已,并不完全关乎对象。
  
  我问过陈心中,拍纪录片有道德焦虑,那么在你排除掉灾民维权等内容时会不会也有焦虑呢?或者说,有责任感来折磨你吗?陈说不会,维权等内容已有足够多的人拍了或者正在拍,这部《众生》需要关注和表达的不是这些。——恩,这种观点我也是接受的。
  
  片尾流露出的赞美和宣扬稍微有点缺乏节制,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3.张赞波天降》(124min)
  在《天降》的放映过程中,掌声数次响起。
  
  这部片具有与《众生》类似的张力:大量的访谈、对生活某几个层面的细致拍摄以及对村落状况的描述,全部笼罩在从天而降的宿命灾难之下。片尾作者写道:谨以此片献给我魔幻现实的祖国。
  
  郝建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触及了国家机器和经济攫取的关系,以及作者对此的自觉性。张赞波介绍了拍摄的难度等,但没多谈及他的自觉性和为解决困难所做的努力等。很可惜,这次问答显现了这部片子的不足。
  
  有观众说《天降》向我们展示了一群勇于牺牲、思想高尚的农民等。这个观点我不太同意,我更多看到的是:张赞波的“客观”和谦逊,如同徐童和陈心中一样,他也没做评判(至少没做外来者的评判),更多的是接受和认同。
  
  张赞波是一位可爱的作者,数次谈及了宿命,我很赞同这种面对现实所展现出的敬畏态度。有位观众提出,可以把这部片剪成一部内参,呈送龙庭,也许会有用,她觉得“交流”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达成共识的。主持人崔子非常反对这种奏章行径。而柯枫导演则说,我们可以把剪辑内参、呈送内参以及之后的进展全部拍摄下来,也许那是一部更加能够表现魔幻现实祖国的纪录片呢。。。张赞波对些发言听得很认真,点头道,做内参的事我可以考虑。——这是很让我感动的一刻,因为这说明他是一位非常明确自己的坐标、行为目的以及影像与生活关系的作者。
  
  《天降》是部杰出的纪录片无疑,杰出到已无须由我来介绍它更多的优点。
  
  ------------------------------------
  
  “我的前三甲”的片名都是两个字的,也都是纪录长片。
  
  此次BIFF,纪录作品的艺术水准很高,并出现了几部杰作;剧情作品的技术水准提高很大,平庸之作泛滥,进一步展现了独立剧情片的衰落。
  
  还有些片没看成,我会借来补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或者改变上述的总结。
  
  作者:应亮
  
  现象网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9-09-10 15:50:15  孤岛 (北京)

  “我们也完全不必对徐童本人做任何道德判断,那样会很无聊.”
  但是我完全怀疑他拍的片子到底是不是像应亮导演所说的纯良无辜,记录片,到底它的道德地线在哪里,要不要道德,这是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