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牛皮》——李焯桃的评论

2009-11-28 09:06:19   来自: dogma_2001 (应亮)
  《牛皮》                 李焯桃
  導演:刘伽茵
  
  《牛皮》的創意和銳氣頗有石破天驚的意味。劉伽茵以二十三個固定鏡頭拍成這部一百一十分鐘的錄像長片,全部在自己家裡拍成,全體演員只有她和父母三人,人物情節都是真的,卻偏偏不是紀錄片。一方面是簡約的極致,另一方面結合近鏡與闊銀幕、畫外空間與畫外音的場面調度,大膽破格得來其實精雕細琢。製作的簡陋更凸顯其創意的滿瀉,激進的形式實驗卻與動人的情理和家常的幽默並行不悖。影片以二十三個平淡瑣碎的生活片段,輕描淡寫了一家三口在生活壓力下的矛盾、默契及感情暗湧,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此橫空出世之作竟出自二十三歲女孩之手,實無法不使人想起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那個天才小女孩用DV拍出驚世之作的預言1。《牛皮》的出現在當代中國電影的意義,可能只有賈樟柯七年前同樣一鳴驚人的《小武》可以相比。
  
  影片開首已先聲奪人。字幕出現前的第一鏡,只見層疊的被蓋佔據了五分四畫面,左下角劉伽茵醒來頭部入鏡,她下床後父親在前景入鏡而成特寫,然後是母親入鏡又出鏡,三人分別在極有限的景深中佔據前(父)、中(母)、後(女)景,卻極少同時在畫面內出現,而造成大量談話是畫外音。這一早晨片段除了介紹三主角出場,交代父母二人間的張力(爭用廁所)外,亦暗示父親是家庭及影片中心(所佔篇幅亦最多),同時示範了一場一鏡,以闊銀幕裁減上下(而非拉闊左右)畫面,造成以近鏡及畫外空間為主的場面調度策略。
  
  割接到下一個鏡頭,卻是三分二畫面空空如也的俯鏡,只聞父女二人的畫外音,對白是父親指揮女兒在電腦上排版,環繞著字體大小、橫排豎排、字距行距、宋體楷體……反覆琢磨,漫長而囉唆。女兒也幾乎不耐煩了,終於只佔畫面右上角的打印機一端,吱嘎著吐出一張又一張紅色的紙來,是中英文的店招:「全場五折」。一張與一張之間,《牛皮》的片名及編導攝的名字輪流出現。父親的牛皮店生意不景債務纏身,「打折」是逼不得已的下策,發展下來更造成父親「尊嚴掃地」的痛苦,而引起兩場夫妻間的口角。片首這個「點題」的鏡頭,既懸疑又反諷,同時示範了以高角度特寫把構圖抽象化的鏡頭調度策略。2
  
  緊接片首字幕的第三鏡,是首次三主角同一畫面出現的飯桌場面,一家人吃早餐閒話家常,卻由逼女喝牛奶(「對牛奶不尊重」的責罵今人莞爾),引出了父親對女兒身高不如理想耿耿於懷的另一條主線,女兒反唇相稽亦流露了她對父親累積的不滿,與上一場二人合作電腦排版的默契成一對照,一家人的關係立即活靈活現。這場戲也奠下了其後兩場「進食」戲的發展模式。如第十四場一家人吃麻醬麵全長十五分鐘一鏡直落,從剝蒜頭開始到教拌麻醬,由小時候偷吃麻醬的秘訣講到花生糖治便秘的軼事,天倫樂也融融之際,父親忽然大發脾氣,女兒憤而離座便如出一轍。但這回卻有跡可尋,因為上一場父親已無法接受顧客視打折如無物,向妻子抱怨後把「全場五折」的店招撕個稀爛。兩場戲結合正好與上述片首第二、第三場遙遙呼應,同時揭開了影片下半部場面多以衝突告終的序幕。
  
  事實上,第十二場是母女倆擦窗(一內一外)擦出了默契,完結時(五十四分鐘)影片剛剛走過了一半,也總結了上半部衝突走向緩和的基調3。到第十六場開始時母女再次攜手,替父親拉鬆內褲亦妙趣橫生,但這時父親在外買了烤羊串回家,三人圍凳邊食(只見手不見人)邊計算販子日賺三百月賺九千的生意經,便又免不了進食戲不歡而散的收場──不過這回輪到母親發作而已。這場戲明顯是兩場戲併成一場而稍嫌牽強4,卻奠下影片下半部母女間從默契到衝突的模式,而在二人沐足(只見腳不見人)夜話的第二十一場裡,層次分明地呈現出來5。
  
  《牛皮》表面隨意實則結構嚴謹,場與場之間彼此呼應,每場戲的鋪排匠心獨運,分毫不差的構圖和刁鑽角度更是層出不窮。最難得的是所有形式和風格上的創意,竟與實感逼人的演出和生活片段水乳交融,可謂重新界定了寫實與表現兩種美學的分野。此外,劉伽茵在人情世故的掌握上,流露了與年齡不大相稱的早熟與洞悉,面對荒唐和無奈的處境亦不失樂天的幽默。
  
  就以最後兩場睡覺戲為例,不但結構上與片首的起床吃早餐完全對稱,三人雖不同床(有空間距離)卻隨意搭話談笑全無窒礙(精神上親密),正好是同坐一桌卻總以吵架收場的對比,寄託了從矛盾緩和走向重建默契的心意(全場只見女兒的特寫)。不過最後一鏡片終字幕升起前,父親午夜夢迴呼喚妻女無回應的大特寫(佔去左邊一半畫面),配合鬧鐘的滴答聲(呼應第一場)及夜闌人靜的環境聲,便隨即為明天更好的祈願加上了一道清醒而蒼涼的註腳,且餘音裊裊。
  
   李焯桃
  
  註
  1 哥普拉此說源出《Heart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1991)。
  2 一脈相承的是第七及第十一場,皆為偶見父母二人手部的桌面俯鏡,前者是無言地為牛皮手袋壓商標印,後者在攤開一張牛皮卻發現正中的烙印後,有二人長長的一段嘆息牛隻受罪的畫外對話,夫妻默契的一面呼之欲出。
  3 如上半部只有兩場戲三人同場演出,飯桌早餐外便是第八場母女倆輪流當手袋模特兒,父親因生意有起色而樂得跳起舞來,是片中一家人最融洽的場面。父親最後惘然若失,也是由於聽到債主臨門(是外憂非內患)而已。
  4 同是二合為一,第二十場先是父替女量度身高(卻發現她長矮了),然後是母侍候父吃藥,場面調度便自然流暢而不覺突兀。
  5 微妙的是母女口角的導火線,仍是女兒不滿父親的吃相,與第三場飯桌風波遙遙呼應。
  
  原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增訂版)》(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5)
  
  
  導演:劉伽茵
  編劇:劉伽茵
  攝影:劉伽茵
  演員:劉在平、賈惠芬、劉伽茵
  2004 彩色 普通話
  
  簡介
  生活在北京的一家三口,父親、母親和女兒。一家人的生活,都靠一個小店來維持。父母做手工皮具,做完拿到店裡去賣。店裡的生意非常不好,父親不同意打折,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是瀕臨崩潰。對於父親來說,打折就意味著沒有尊嚴。可是不打折,家裡的日子就過不下去。父親的生日快到了,離還清債務的日子還遙遙無期。父親已經開始衰老,卻還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二十三個日常生活片段構成這個電影。所有的場景都在他們五十平米的房子裡。

  

2010-12-04 15:26:04  卢志新

  :)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