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比起电影,还是山形的煮芋头更让人怀念——丛峰山形电影节手记

2010-01-10 21:45:00   来自: fanhallfilm
  

  
  编者按:对于丛峰导演这篇去年(对,现在是2010年了)带着《马大夫的诊所》参加山形电影节摘获导演协会奖的手记,若用“望眼欲穿”我想是不为过的。每每电邮过去问起,他都在机房需先退出剪辑软件再回复。我们都知道纪录片的后期工作相当陈长繁琐,况且对于我们最高兴的也莫过于导演们手头又有新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之所在。爱怨交加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从丛峰导演的《信仰》、《马大夫的诊所》DVD发行仪式上所说的:即将完成的《甘肃的意大利》三部曲的第三部将是这个系列中最好的作品。))。也更让我们觉得这样的等待是很必要的。DVD发行情况详见:丛峰《马大夫的诊所》《信仰》DVD发行 展现具备实在灵魂的实在个体
  
  我们没有看到小川,农民,或防暴警察。台风迎接了我们
  电影活动最有意思的至少50%是喝酒聚会。电影有时甚至只是喝酒聚会的一个借口而已,不是吗?
  我的片子在山形放映,已经足够满足我的虚荣心
  看过的竞赛单元片子里,最喜欢的是海蒂*霍尼格曼的《忘却》
  山形看的最怪异的,或许是我至今看过的最怪异的纪录片,是以色列导演阿维的《Z32》
  日语翻译是位中年女士,翻译得比较优雅,Ò操电影Ó变成了Ò冒犯电影Ó,于是老吴(吴文光)不时停下来纠正翻译的用词,希望她翻译得更准确。
  比起电影,还是山形的煮芋头更让人怀念。
  

  
  作为纪录片作者,去山形,多少有点朝圣心态。山形电影节是小川绅介导演创办的,我们此行的路途都和小川有关:电影节之后的中日映画道场在小川当年拍片的古屋敷村举行;而我们同行的三人——季丹,黄伟凯和我到达东京时降落的成田机场,是小川的三里冢系列作品的拍摄地。
  我们没有看到小川,农民,或防暴警察。台风迎接了我们。从北京到东京,从东京到山形,台风一路让我们的既定行程延误。
  坐新干线到山形时,已经晚上11点了,早已错过了开幕式和酒会。亚洲新浪潮单元的负责人若井真木子等仍在酒店大堂里等候我们(因为台风,各个国家都有被耽搁的人),而且告诉我们好消息:还有酒喝!
  在一座传统日式建筑改成的电影节据点----香味庵里,开始和电影节的气氛正式接轨。喝酒,聊,侃,好像很久都没见过同类一样,说过什么话见过什么人,其实也未必能记得,不过还是高兴。基本上除了闭幕式,每晚看完片子就直奔香味庵,交500日元的入场费,就可以开喝了。山形的日本米酒很有名,美国的马克(08年宋庄交流周评委,小川研究专家)说他每次来日本都要带一行李箱山形的米酒回去,可惜我们错过了在这里买酒带回国的时机。
  说了不少关于酒的话,因为电影活动最有意思的至少50%是喝酒聚会。电影有时甚至只是喝酒聚会的一个借口而已,不是吗?
  前后遇到老朋友和新朋友:国内来的吴文光,朱日坤,易思成及夫人,孙悦凌及女友,还有山形目前的当家人藤岗朝子,小川专家马克,为我的片子做日文字幕翻译的秋山珠子,以及两位中国独立影展的常客,中山大树和佐藤贤……这次参加电影节是最热闹的一次。
  
  
  我的第一场放映是日语字幕,应该是我所有放映中结束时剩下的人数最多的一次,不到200人。放映效果不错,我很满足。在山形放映,已经足够满足虚荣心,而且山形是我的片子入选的唯一一个专门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另一个本来是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但那次倒霉的是我不得不拒绝了人家。
  这次也是看电影最多的一次了。最受瞩目的肯定是国际竞赛单元的片子,总的说来,这个单元比我们所在的亚洲新浪潮单元水平明显要高,片子质地更丰富,更厚实,更立体。当然也有例外。其中一部美国女权主义艺术家的片子,就很不喜欢。我不反感女权主义,只是她的片子流露出太多的自恋和炫耀,不合我的欣赏习惯。
  看过的竞赛单元片子里,最喜欢的是海蒂*霍尼格曼的《忘却》。这位智利首都利马出生成长的荷兰老太太,为利马这个城市和生活其中的人们造像。这个南美国家首都的某种气息让我感到熟悉,甚至大街上跑的摩的都和中国的很像。片子有种让人心碎的基调,但其中并没有什么撕心裂肺的冲突,底层小人物在他们的生活中,卑微,却又具有某种超凡的泰然。十字路口红灯亮起的时候,在斑马线上翻跟头卖艺然后向司机们要钱的小女孩,一句话也不说……这是我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放映后的现场交流,海蒂现身台上。她之前的影片多次入选山形,但由于双腿残疾,这是她第一次来山形。她说话的声音和她片子一样,缓慢,平静,动人,揪心。
  在俄罗斯拍摄的《母亲》关于一个逃离自己的暴力丈夫,在农场抚养9个孩子长大的母亲的生活。这个片子没得奖出乎我们的意料。我觉得这是一部在捕捉氛围方面非常厉害老到的片子。
  山形看的最怪异的,或许是我至今看过的最怪异的纪录片,是以色列导演阿维的《Z32》。如果我没记错,这个片名大概是影片进行到40分钟时才出现在屏幕上的。从内容上来说,这个片子讲一个以色列小伙子,想从当兵时杀死过阿拉伯人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但是影片并不是简单的访谈。他接受拍摄的前提是要导演答应让他的真实面孔不要在画面中显露。于是我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最复杂的打马赛克的技术。有时一只眼睛是清晰的,面孔的其他部位被模糊掉,有时是嘴清晰,有时你觉得这个人的真实面孔已经完全暴露在镜头,但是他抽烟的动作告诉你这只是假象,因为你看到烟卷拿到嘴边时竟然被遮住了,原来导演后期在被拍摄者的面孔上做了一个逼真的数码面具(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应该说片子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小伙子对着摄像机镜头讲述自己的经历;一部分是他自己拍的,他和女友在镜头前就自己的经历长久地争论;还有一部分是导演拍自己,他像个说书人一样时不时跳出来解说、调侃和自嘲,甚至在乐队伴奏下唱歌,而且唱功相当不错。他的自嘲唱词如:“……我老婆告诉我/别再和那个人打交道/你又准备拍一部貌似高深的影片/来获取名誉”(大意如此,记不太清了。)最后,小伙子和女友的谈论无法进行下去,影片以他关掉摄像机结束。
  评委们各自的电影代表作也进行放映,必须承认都是些老姜。我是第一次看到吴文光的《操他妈的电影》。放映后交流时,老吴的语言风格和在国内一样,很直接,但是日语翻译是位中年女士,翻译得比较优雅,“操电影”变成了“冒犯电影”,于是老吴不时停下来纠正翻译的用词,希望她翻译得更准确。评委的电影时间都比较长,好几个都是3个多小时。评委会主席是个捷克老头,因为总是抽烟斗,白胡子局部被抽黄了。他的片子大致可以说是一部歌剧的排演现场+在这个剧场里关于捷克政治生活的深入讨论+摄影师滑稽随性的摄影风格组成,非常有趣。还有安涅斯*瓦尔达多部电影的女摄影师自己拍摄的纪录片,《从语言到语言》,关于由于不同原因必须放弃母语而选择另一种语言的人,大多数是艺术家,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此次电影节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居伊*德波回顾展。这位法国思想家的《景观社会》中国已经出版,他应该算是鲍德里亚这些人的先驱,说过不少狠话,我记得类似于“世界已被拍摄……如果你认为还有拍电影的可能性,那就来找我聊聊吧。”此次回顾展的名词就叫《反对电影》。他的电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剧情片/纪录片,应该算是他的社会理论的视觉化,旁白+画面。比较艰深,但是能看懂的一两句又的确带来启发。只可惜由于语言密度太大,英文字幕刷新的速度实在是跟不上。
  比起电影,还是山形的煮芋头更让人怀念。这是本地的特产,好像是羊肉加上某种芋头煮成的,太鲜美了。每晚如果赶的巧,能在香味庵吃到。
  总的说来,去参加电影节,谈电影的时间并不多。为什么电影节是“节”?不就是因为平时这些做电影的人处在另一种一点也不风光的生活状态里。以片会友,以酒会友,享受几天,然后回到日常生活里头,灰头土脸地继续干活,想想,也值了。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现象网发表本文并不代表认同或反对上述观点。
     特约撰稿人:丛峰
     责编:泥巴

  

2010-01-15 18:01:16  非专业说话

  去参加电影节,谈电影的时间并不多。为什么电影节是“节”?不就是因为平时这些做电影的人处在另一种一点也不风光的生活状态里。以片会友,以酒会友,享受几天,然后回到日常生活里头,灰头土脸地继续干活,想想,也值了。
  
  独立到不顾观众自己玩的感觉
  真是无语啊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