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王小鲁:实践社往事

2010-07-01 15:09:11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转载)
  
  
  
  实践社成立于2000年4月1日,至今恰好10年。2000年作为一个标识文化时间的界碑,对中国独立电影来说,是重要的年份。如果说1990年张元、王小帅的电影《妈妈》和吴文光的《流浪北京》(1988年开拍)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的最早发端,实践社则可以看作中国独立电影的第二个阶段——数字电影时代或者说“非专业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DV(数字影像)发明自1995年,在国内的最早使用,是杨荔娜1996年开拍《老头》、吴文光于1998年夏天开拍《江湖》、朱传明1998年开拍《北京弹匠》……这些作品都在2000年以前就完成了,它们是由技术带动的另一个纪录片运动的新起点,而实践社使这些作品恰好在2000年的时候聚拢在一起并进入大家的视野,进入一定规模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互动之中,姑且可以说,实践社标志着中国独立电影第二个时代的来临。
  
  为了追溯这段历史,我先后采访了五个与实践社有关的人:杨子、杜庆春、张亚璇、王笠人和朱传明。实践社的创办人杨子(杨海君)1998年毕业于电影学院,当时他经常与正在读电影学院的杨超、常征等人讨论电影。“那时候第四代第五代还在拍片,我们拍片的机会很少,觉得前途渺茫。”朱传明当时是电影学院的摄影系本科生,他也描绘过那个时代的电影氛围,当时的电影环境是非常不平民化的,“学校推崇的是大制作,像《霸王别姬》。弄得大家都不敢动。”
  
  电影学院门禁森严,有严格的专业分工,而且进入这里的多是世家贵胄,如谢飞、陈凯歌、田壮壮。有一次笔者进入老作家梅娘的家里,她说她的女儿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想当年,电影学院是达官贵人的孩子们玩的地方。”此语令我印象深刻。电影学院当年虽是贵族化院校,不过其中也有层次分别,在实践社之前,曾有贾樟柯、王宏伟和顾峥于1994年成立了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我认为那其实是电影民主化的开始(那时候说的电影主要是指剧情片,而剧情片的“民主化”比纪录片要晚一些),贾樟柯最早的两部短片都不是胶片拍摄出来的,机器也不是官方(电影厂或者电影学院)提供的,这一点就是他与其它第六代导演的重要区别。当年贾樟柯的小组正是在一片质疑声中进行了他们的创作,因为那时他们是电影学院的“边缘群体”,首先,贾樟柯和王宏伟不是导演系的,其次,他们是旁听生。此后多年,贾樟柯为呼唤dv的民主化写了一些惹得学院老师不高兴的好文章,这大概与他是电影学院庶出的身份有关——虽然他现在进电影学院总是被前簇后拥,而且电影学院积极将他纳入自己的学校文化,其实贾樟柯的存在也重塑了电影学院的精神内涵。当年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成立是为了以后可以一起拍摄电影,暂时拍不成的时候,就权且作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小组存在。这一点,实践社与之类似。
  
  实践社活动章程的第二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影像表达的权利从贵族化的行业中夺取过来”。暂时无法行动,他们就以交流为主。“那时候我们每周都聚在一起聊,也需要彼此相互鼓励啊,有时候我们看片子,也经常会去资料馆。”实践社的最后成立,却与电影资源——一大批录像带的获得有关。
  

2010-07-01 21:00:47  Mario

  好看
  

2010-07-02 15:12:51  王我 (兲朝)

  还记得当年看南方周末报道首届中国独立映像节,在火车上,心里七上八下。后来果然不见第二届。
  

2010-07-03 11:15:54  卢志新

  史海钩沉,作为年轻人(哈哈),受益匪浅
  

2010-07-04 00:44:38  尤普生 (邯郸)

  应该有一本全面梳理中国独立电影的书了
  

2010-07-09 06:16:20  太行樵夫

  实践社的出现,其实就是有电影梦想的年轻人大着胆子向贵族电影说不!
  

2010-07-09 10:29:51  卢志新

  看了这篇文章,很想知道一些实践社的八卦,哪位透露透露哈
  

2010-07-13 00:59:00  程殊语

     电影不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只是谁的钱多,谁就拍电影了。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