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一切没有超出想像

2010-08-15 21:55:28   来自: fansile (北京)  评论 1428
    看了杜海滨的《1428》再看这Nowtv的纪录片,觉得《1428》很快会被忘记, 而应该被记住的却可能被抹去…… 但是我又想,有一个空间,安静、没有干扰的,只有冷静的光影……提供我们这样的一个思考与缅怀的机会,就是这部片的意义之一。如果不是CNEX的操作、杜海滨的制造的间离感、威尼斯的鼓励,连这样一个机会都没有了。不怕石激起水花,是怕没有水花……
   
   是不是所有纪录片都必须要裹挟一个“意义”呢?对于这点,我时常怀疑,但当我们看表现5.12大地震的纪录片那些纪录片的时候,都会忍不住问作者,作者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抒发面对天灾的悲天悯人情绪?安抚这片土地上不放弃的人们?质疑可能的“人祸”和追求真相?揭露灾害下利己主义的行为——无论是哪一种,这些纪录片不可能是没有“意义”、没有目的的。而这些影片作者想追求的“意义”直接决定了这部纪录片在电影史和身处灾难或受灾难影响的人群中的价值——是安抚一方灾民?检视面对灾害时普通人和官方的成就与过失?更深地认识人性?还是别的什么。
   
   《1428》片名,来自于地震发生的14点28分,杜海滨藉由片名清晰表达出自此开始,人与环境展开的一连串变化与反应。杜海滨说:“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灾难与伤痛,不禁问自己身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或许透过对事件详实的记录,是我们能做的一点贡献。”CNEX执行长,同时也是《1428》制片人蒋显斌则说:“本片代表了纪录片工作者对于死难者的悼念与生者的关怀,也很荣幸能够再度支持杜海滨导演的拍摄制作。”
   
   那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呢?这里有14点28分地震发生……10天后和210天后作者记录的片断:由精神不正常的流浪汉,和他的父亲和屠户弟弟的震后生活串连起。 三个人像三个符号一样落在我的记忆里。
   
   流浪汉
   面对灾害毫无恐惧与悲哀,完全置身度外并对慌乱的人群露出不易察觉的轻蔑的表情。在他周围,有失去孩子的痛苦的父母,为了生计而贱卖掉肥猪的农户,从倒塌的房屋里争抢废钢筋的人,同情无人喂养的狗儿和不能自保的菩萨的妇人,因为领导视察而被堵在半道的灾民。
   
   父亲
   原来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并不是无家可归,他有照顾他的父亲,只是不愿住到灾民集中区,而是和父亲留在废墟里生活,除了吃饭睡觉,他便光着双脚在废墟里游荡。父亲对于政府的解决不是很满意。作者还纪录了很多同样有着不满的人:没有得到电热毯的老妇、没有简易房却被要求搬离帐篷的村民、不够钱盖房子的夫妇、认为赈灾款项被侵吞的居民。
   
   弟弟
   与流浪汉是兄弟,卖猪肉的屠户,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他,感觉他过得蛮好,对于作者的拍摄也给予了很多帮助,还通过他关联其他拍摄对象。
   
   在四川大地震这一主题下一时间出现了很多纪录片作品:从国有电视台的制作、到香港电视台、国内的独立纪录片人的作品,在这当中最受关注的一部是由中国纪录片导演杜海滨执导、以川震为题材的纪录片《1428》,这部作品获得第66届威尼斯影展“地平线单元竞赛”“最佳纪录片”,成为本届威尼斯影展唯一获奖华语片。比起看过这部纪录片的观众来说,《1428》的知名度要大很多,对比众多没官方媒体封杀的相关题材纪录片来说,这也是虽然不能公映,但可以在媒体上讨论与小规模放映的一部。
   
   我有幸观看的机会也很特别,当时是作为NGO的代表去与CNEX今年选题会的参加者们交流的,看了短片组的汇报,发现一些很感人的题目和线索,相当充实的一次经验。当场也有同样是地震相关的题材来报选题,四川当地人,他们的题目相当震撼,也触到我心头的痛处也好、困惑也好的部分,希望以后能展开。
   
   毫无批评的意图,但《1428》给人的印象是如此平淡;威尼斯评审团表示,该片在面对国家级灾难,以冷静、不煽情的镜头语言,记录事件中包括灾后生活等多面向。这种评价代表了很多影评人/选片人和从业人员对这部影片的看法,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好在作者切入这个话题的角度、和距离感、和尽量留给拍摄对象的空间,杜海滨在纪录片还不是很成熟的国度(冒犯也要这么说了)能够拿捏好这一尺度令人叹服——很多作者把过于多的自我投射到纪录片中,过于强调他想表达的问题,抹煞了纪录片中事实与问题的自我交互。
   
   所谓平淡的另一重含义则是“不痛不痒”,我可以掐着指头算他覆盖了哪些问题:生离死别之痛、无助与坚韧、官僚机制的荒唐、对赈灾款项被挪用的怀疑、被整个救灾项目所遗忘的边缘人……但是居然有那么多令人揪心的部分没有被覆盖(虽然在此不能说孩子等等的问题),这不是一部可以“在多年之后回顾,还觉得令人动容和了解那时那地发生了什么的纪录片"。平淡也许是最大范围的真相,那既然允许平淡,为何不允许说“他们其实从政府那里得到很多,而且想利用镜头得到更多”(四川朋友语)这样同样平淡的事情,是否那样就不符合观众对大地震的想像呢。
   
   想一个人,带着摄影机去到当时当地,有些时候应该与对抗“大众的想像”做些微斗争,如果不能做到去伸张什么正义的话。一个认真生活在当下中国的人,聆听灾区声音的人,应该能够展现一个更具有多样性和多义性的世界。虽然我完全能够理解威尼斯在这样的时刻给予这样一个奖项给予灾区的支持,也能明白 CNEX操作这样一个资助项目的顾全大局的做法。
   
   继续引用四川纪录片工作者的声音,即使我们避开所有的敏感关键词:
   
   “他们中有些人其实从政府那里得到了很多,而且想利用镜头得到更多。”
   
   “ 请你千万不要去那里拍照,但是欢迎你去旅游,支持重建。”
   
   “不要忘了这是最有多样性的一个地域,有着别人无法想像的生活新闻,更别提在这样的大灾难底下,单一化这个事件无助于帮助他们/我们。”
   
   “ 他们(地震孤儿)第三天就被带离那里,去到外省有专门的人照顾他们,到处是温暖的怀抱;然而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面对父母都去世的事实,当他们面对双亲的坟墓,也有点不知所措;别人让他们哭他们就哭了,别人鼓励他们笑,他们就勉强地笑。从此他们的学费都有政府负担,有些还有会房子,但是他们怎么面对摆在面前平坦却迷雾笼罩的成年之前的人生呢?”
   
   到底有多少东西被埋在那片废墟下,请自己google相关影片和文章。
  

2010-08-15 22:08:27  卢志新

  楼主的评论很好看,很有意思
  

2010-08-15 22:13:08  fansile (北京)

  客气了,这篇没有写得很严谨抱歉一个。
  

2010-08-15 22:29:15  卢志新

  客气了,我对1428的看法基本和你一样
  
  现象网此前专访过杜海滨,有空可以看看
  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15571.html
  

2010-08-16 10:39:01  fansile (北京)

  谢谢分享采访。挺有意思,我没有考虑到剪辑师的问题。还有他说杨彬彬的部分,讲到了导演的自省,在纪录片的语境下很有趣的一番表白。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fansile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1428 
导演:
杜海滨 
编剧:
 
上映年度:
2009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