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一串有关“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中影集团”的数据

2010-12-21 22:37:37   来自: 木马000
   这是我与一名朋友之间的聊天记录,数据是我自己根据资料和年度财报进行的计算,由计算的初步结果,我们可以大概看出中国电影产业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所在。本数据的全部资源来自网络,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开财报。(这里以索尼为对比)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索尼,2005年,全年,电影产业的“纯利润额”是:639亿日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56亿,主要是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和发行的纯利润额。而,我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中影集团,2008年运作上市(还未成功)之时,申报总资产(不是年度利润),为28亿人民币。
  中影集团,掌握六个电影制片厂、三个数字制作基地、两个光盘制作基地、7条院线、400家电影院、超过1300块电影银幕,其去年建成的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号称全亚洲最大的数字后期制作基地(大过香港邵氏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总资产20亿万人民币,与前者相加,今年不过总资产48亿人民币。
  
  还不如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年的“纯利润额”。
  
   那么,按照利润与成本之间的百分比,我们即可计算。哥伦比亚2005年财报,收入总额与纯利润比率为:16:1,即,投入16元钱,才有1元的纯利润。那么,我们即可得出:电影投资是风险巨大、长线投资、回报缓慢、需有巨大经济后盾才能有一定的利润比的产业。
  
  从以上数据,我们也不难看出,索尼一年的电影纯利润为56亿人民币左右,而中影一年的票房总额(2009年),大约是24.8亿,这是总票房,也就是,中影一年的纯利润,如果按照哥伦毕业的计算:16:1,那么,中影的纯利润(2009年),只有1.55亿人民币左右,其余的都是成本。
  
  整个中国,去年电影产业为62亿人民币票房,也就是3.875亿的纯利润。跟索尼比较,我们几乎差了14倍,这是拿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和索尼一家电影公司比较。也就是说,一个索尼公司的电影产业规模,相当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14倍。
  
  1989年,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时候,花了60亿美金,即便按照今天的汇率计算,也有400多亿人民币,如果按照当年的汇率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几乎相当于今天的800亿人民币的代价,收购的哥伦比亚。
  也就是说,哥伦比亚的总资产是800亿人民币,那么,它一年的总利润额为56亿人民币,这个比率是:16:1,刚好跟我前面计算出来的16:1,基本重合。也就是,有多大规模,就会有多大利润,不存在“以小博大”这一说。
  
  索尼并非全球最大的电影公司,跟二十世纪福克斯、迪斯尼、时代华纳这样的老牌超大型电影公司比较,还略差火候。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即便将中国一个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国家的电影产业规模,和一个外国的商业公司比较,都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我们最好看清楚自己,其实,还在摇篮中!
  
  PS:有一个数据忘了,2005年,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总营业额”(相当于我国总票房):7337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11.4亿日元。当然,第二年,他们的利润没有这高,只有226亿的纯利润。两年之内,利润可以降低一半,足见电影产业的风险程度和其长线投资的性质。
  
  此文为本人调查结果,请勿转载,谢谢。
  

2010-12-21 23:06:32  卢志新

  有意思。。。。
  用计算器计算了下,16:1大约为6.25%;
  又查了下现在建设银行的存款2年期(估摸着一个电影的周期要2年)的利率是:3.25%,考虑到通胀厉害,这利率不被通光就不错了;
  贷款2年期的利率是:5.6%;
  
  感觉搞电影不容易啊,很容易就被通胀弄死:)
  

2010-12-21 23:08:14  卢志新

  不知道有没有华谊的数据
  中影是国家队,华谊股份公司,要是也这个16:1的话,可不容易过日子啊
  

2010-12-21 23:09:34  卢志新

  木马兄看看华谊的年报吧,也上市了,应该有:)
  

2010-12-21 23:17:04  木马000

  华谊,2009年实际纯利润为8000万人民币,主要来自《风声》的票房分账。《风声》总投资额3500万,总票房2亿6000万。这个数据是今年华谊年初给创业板的财报,很明显是《风声》的回收,上半年的《拉贝日记》一塌糊涂,下半年只有《风声。
  
  根据票房分账制度,《风声》制片方可以分得45%的票房,那么,计算出来的实际纯利润,刚好是8000万。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3500万的投入、2亿6000万的票房,制片方只有8000万的纯利润,可见,玩电影没有大资金做长线投资,单纯靠某一个大项目回本,几乎是空谈。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是一样的。如果某个制片公司把全年的宝,都押在一个大项目上,万一输掉了,公司就完蛋了。如果分散押在数个小项目上,即便全部盈利,总利润也很低,所以,只有索尼那种公司能做大,他们可以一次性投入二十个大小不一的项目,然后慢慢回收。在中间会有大量的赔本的事情,但只有有一两个项目成功,钱就都回来了。
  
  这就是16:1的来源。
  

2010-12-21 23:18:47  木马000

  本楼已被回复者自行删除

2010-12-21 23:19:25  木马000

  上一楼不知道怎么搞的,多发了一次,重复的,删除了。
  

2010-12-21 23:20:36  木马000

  本楼已被回复者自行删除

2010-12-21 23:21:21  木马000

  这个网站怎么搞的,刷新就变成重复发帖,很烦!
  

2010-12-21 23:26:03  木马000

  总结一句话,当我们怒骂国产电影是烂片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背后的血腥和痛楚。作为制片方,不得不忍受国内体制和不完善的市场、以及观众的喜好等等因素,没有人愿意做烂片,至少我认识的制片方。但,当电影投资尸横遍野之时,谁来买单呢?
  
  有“情怀”的“创作人”吗?当我们用“怜悯和情怀”来关注“我们的艺术”的内容之时,有谁去可怜做电影的产业人?
  

2010-12-21 23:29:44  木马000

  华谊的16:1,其实还没显现,他们投资一两个不痛不痒的项目,不像中影,一弄就是几十个。假如华谊也像中影,一年投资十几部电影,那么,16:1的马太效应才会显现。
  

2010-12-22 00:56:03  卢志新

  其实这个利润里可能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行业更赚钱,当然,在非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中,则另说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技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