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FANHALL ID: if00411
> 投票或上传图片(3)
> 浏览/分享相关视频(0)
评分: (不足5人暂不计算)
(共 0 人评价)
片名:
其它片名: 归/Go Home
导演: 范玲
编剧: 范玲
制片人: 范玲
摄影: 范玲
美术: 范玲
声音: 范玲
剪辑: 范玲
主演: 李宜修 王蕾
片长: 70分钟
年份: 2007年
类型: 纪录片
国别: 中国
语言: 国语
格式: dv
制作机构: 梦玲工作室

影片概述 . . . . . .

本片记录的是11名流浪儿童被护送返乡的过程,关注他们离家流浪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试图探索的问题是:回家,是否真的就能回归本位?流浪的心归何处?
2007年,深圳市民政局推出“慈善教育计划”,包括15项活动,其中一项是护送深圳救助管理站的流浪儿童返乡,活动全称是“大中学生参与护送未成年人返乡的爱心护送活动”。5月1日,11名流浪儿童在11名志愿护送者和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将被送回江西老家。
在开车前往江西的途中,摄像师与这些孩子聊天,试图去了解他们。11名孩子中最小的13岁,最大的17岁,但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却都有惊人大的烟瘾。在修车场等待的时间中,他们纯熟地抽着烟、打着扑克,俨然不像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流浪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贪玩,有的是被骗,有的是因仇恨而逃避家庭,因而此行中,不是每个孩子都盼望着回家,有人欣喜,有人愁苦。但他们大多数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没有认识和计划,他们的懵懂、无知,令人觉得好笑、好气,更觉可叹、可悲。
当日的行程是从深圳到江西萍乡,共有1200公里,由于途中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所幸人都平安无事,但耽误了五个小时,为了当天赶到目的地,深圳救助站肖站长临时更改行动计划,没有进入赣州市区,在赣州高速公路的出口处,便将来自赣州的流浪孩子钟天发交给赣州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又派一辆面包车将来自宜春的流浪孩子黄健和宋思文专程送往宜春高速公路出口,交给宜春救助站工作人员,而其他人乘坐的中巴车在晚上十点赶到了萍乡救助站,剩下的八个孩子当晚便住在救助站内。

第二天上午,除了两名来自南昌的孩子要在萍乡继续等待南昌救助站工作人员来接,深圳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志愿护送者们,又开车将六个萍乡的流浪孩子送到镇上的民政所,原本还要将13岁的曾有林和17岁的谢敏单独送回家,但曾有林执意不愿回家,更不想被人送回家。最终,救助站人员只是把谢敏送到家中。为了给谢敏一次悔改的机会,肖站长没有告诉谢敏的家人和乡亲们关于谢敏在深圳抢劫的实情,而只是说谢敏被坏人骗了,流浪街头。谎言的背后或许只是宽容、信任和期望••••••

导演阐述 . . . . . .

这是我制作的第二部关于深圳救助站流浪儿童的纪录片。
2007年的五一假期,我跟随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11名流浪儿童回江西老家,途中我与每个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离家出走、流浪的原因和经历,为了让孩子能更自然、放松地表达,我选择将摄像机搁置一边,以偷拍的方式记录下谈话内容,加上汽车行驶中的抖动,所以很多镜头都不能对准被拍摄者,但或许这并不重要。应该说,孩子的言语中表达的对生活的轻视、无知和玩世不恭,让我诧异,也更让我心痛。
14岁的曾有林和15岁的张忠经历有些相似,都是在小学五年级开始迷恋游戏机,然后荒废学业,被学校开除,整日玩乐,其中曾有林还被开除过两次。今年他们又都是跟随朋友偷跑出来,寻找刺激。但深圳对他们而言,是个相当陌生的城市,除了上网玩游戏,他们无事可做。都是在街上抢东西时,被警察抓住,送到救助站。大概是因为觉得被关在救助站、失去自由的感觉很不好,两人都很后悔来到深圳。曾有林不想读书,也不想呆在自己家里,就想回到家乡萍乡后,继续打架和玩游戏,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没有一点想法;而张忠则想等待朋友谢敏帮助找份工作。
15岁的吴志杰已读到初三,放弃读书是因为觉得读书很烦,便四处游玩,毫无目的。他在深圳罗湖与朋友失散,向警察求助时,被带进救助站,呆了二十多天。他也不愿谈自己的未来,或许也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他只是对自己在深圳的经历充满恐惧、懊悔,只想回家寻找一份暂时的安定。
15岁钟天发或许是这11个孩子中最乖的。他是一时贪玩,被朋友骗到深圳的,但他对流浪、偷窃的生活很不习惯,最后自愿到救助站求助,而在救助站两个星期的等待,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失去自由的滋味。聊天的过程中,他一副懊悔不已的神情,让人觉得他很可爱。在赣州高速公路出口处下车时,他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也莫名地让我感动。
13岁的宋思文是11人中间年纪最小的,却也是流浪时间最长、最不想回家的。他对自己的亲爸和后妈充满仇恨,八岁就开始流浪,靠偷窃养活自己。在网吧做保安的江西老乡老罗看他年纪小,劝他回家,他不肯,老罗便强行把他送到公安局,希望能遣送返乡。但宋思文已暗下决心,回到家乡,取出自己的存款,便去西安玩。他也很清楚自己不能靠偷窃过一辈子,他说他的理想就是开工厂。我发现跟他聊天的过程中,他从来不正眼看对方,只是看着窗外,一副很忧郁的深情,他沙哑的声音跟他的年龄很不相称。
14岁的曾令根总是笑嘻嘻的,他也是不爱读书,骗父母说是去找工作,然后带着卖手机换来的400元,独自来到深圳玩,当然,没多久钱就花光了。他站在街头不知所措时,有人告诉他打110求助,不知110为何物的他真的就去打电话。公安把他送进救助站后,他就一心等着被遣送回家。
15岁的黄健看上去比较成熟,却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十岁开始就有过流浪的经历,这次是因为受不了父亲的责骂而离家出走。但他总觉得自己与其他的流浪孩子不同,他曾在一个叫“启航学校”的地方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也懂得毒品的危害,他说他不会做违法的事,他的理想是在家乡高安开一家酒店。但不知他那自负的个性今后还会让他又有怎样的遭遇。
15岁的陈嘉欣是11人中唯一的女孩,她的经历比较简单,她的父母离异,她跟着爸爸住,但父亲有个果园,整日繁忙,无暇照顾她。她也是贪玩、不爱学习,几个同乡骗她到深圳找工作,实际是要她卖淫,她很机灵,察觉出同乡不怀好意后,偷跑出来,向警察求助,继而被送进救助站。而当我问她今后有何打算时,她的脸上依旧只有茫然。
17岁的谢敏是唯一被我们护送到家的。原本还有曾有林,但他执意不肯回家,救助站领导只能作罢。劝说了很久,谢敏才很不情愿地带我们去到他的家中。很不巧的事,他的父母都不在家,只有爷爷和弟弟在。我们跟爷爷谈话的时候,他始终站在墙角,低着头一声不吭。屋外还有很多乡亲围观。肖站长没有说出谢敏在深圳抢劫的实情,只是说他被坏人骗而流浪街头。保住他的面子,也是想给他一个悔改的机会。

我不知道谢敏经历这番后,会不会真的反省改过;也不知道这些孩子中今后会有几个能吸取教训而过上安定的生活,抑或是继续逃避、继续流浪。但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思想却让我震惊,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用如此沉郁的目光看待家庭和社会,如此漠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在修车场等待时,孩子们想抽烟,某媒体记者居然为了拍他们抽烟的照片,每人发了两支烟!但这11个孩子都未成年啊!社会的导向如斯,我们还能期望孩子怎样善待自己、善待社会?
此次护送活动中的那五个中学生和五个大学生,其实无形中与这些流浪儿童形成了一个对比。这十个学生是在父母的关爱下、在正常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幸福地成长起来的,而这些流浪儿童注视他们的眼神中,也分明带着羡慕,甚至嫉妒或自卑。“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这些话,在这群流浪的孩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而且准确得令人痛惜。
由于某些原因,我不能跟随几个孩子拍摄他们到家后的反应和遭遇,虽然对这11个孩子的了解仅限于24小时内的谈话,但这短暂的影像和声音的记录,只是想用真实告诉人们: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和社会来共同关爱,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当家庭和社会漠视这些孩子时,孩子同样也会漠视这个社会的规则和人生的守则。创造一个微笑的环境,包含信任、鼓励、认同、友善和引导,孩子才能学会自信、感恩、关怀、正义和进步。
救助管理站,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把流浪的孩子送回家乡,是它的职责,但是,回家,真的就能让这些流浪的孩子回到正常、安定的生活中吗?回到充满爱的世界里吗?当“家”只是一个逃避、仇恨的对象时,孩子应回归到何处?流浪的心,如何回归到它本应有的纯真和美好?
或许,我们更应关注和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的心回家?心归何处?

获得奖项 . . . . . .

2007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展映单元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haddyfan(创建者), haddyfan

范玲导演的其它影片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谁在关注这个片子 . . . . . .

你可能会喜欢的影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