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孔雀》:在寂寞的站台等待开屏

2005-3-11 19:22  来源:橙周刊 作者:张江南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孔雀》之好,无论圈内圈外,基本已达成共识,不似《可可西里》还有些分歧。这都因为影片从外观到内核都表现出清一色地质地朴实。说起来,这功劳多半得归功于编剧李樯。电影是新电影,但剧本却问世已有多年。曾经很多人想要拍,但这个剧本因为是时代剧,美术量太大,钱少了拍不好,另外故事调子太灰,拍出来怕也通不过。所以直到面子巨大的顾长卫携北大华亿的巨资支持后才得以完成。
    
     《孔雀》初剪版本以一家三姐弟为结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姐姐,傻人有傻福的哥哥,还有沉默得像个影子的弟弟,每人一小时,公平得很。最终公映版本少了25分钟。现在看来,姐姐的戏依然煽情,哥哥的戏逗得很讨巧,但本就沉默的弟弟的戏则显得很弱,也更混乱。内容的压缩起码是打乱了原有三段提的平衡,弟弟的戏安排在最后,草草就收了尾,也给人虎头蛇尾之感。影片的删改可以说是是受到了市场和审查的双重压力。片子太长肯定票房上不去,毕竟影片调子就很压抑。而弟弟的戏里禁忌太多,如涉及校园暴力的斗殴场面,及弟弟同学的惨死,还有与教他画画的男老师暧昧的同性情素线索……(为何不干脆拿掉后边弟弟的戏,只留前边两段呢?只因弟弟正是编剧自传式的化身)。一些情节没交代清楚,一些情感又晦涩得很,特别是弟弟地内心状态没能写出来,在片子里除了与他人对手戏没有冷场,个人的内心完全地被忽略掉了,于是涉及他个人的转变,就变得有些怪诞而突兀了,让观众摸不着头脑……这一改,影片整个节奏都不对了。
    
     多数朋友在看过《孔雀》版本之后,都觉得这片子市场前景暗淡,基本等于捐钱给电影百年华诞做了把贡献。这话说的有一定道理。从题材上讲,《孔雀》故事发生时间《孔雀》的具体时间是1976年至1984年,避开了文革,开启的是由政治慢慢解冻到改革开放、人性复苏的一段。于是完全抛弃了“第五代”文革电影擅长的政治叙述,不再有似〈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带有猎奇性的青春无知的狂欢,也没有〈蓝风筝〉里人性被政治反复强奸后的习以为常,它讲述的是一五口之家的琐碎点滴,说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某种角度看甚至没有热播电视剧《燃烧激情的岁月》来得令人心驰神往。充其量,《孔雀》有点像是央视“生活空间”的80年代精华回顾版——幸好这栏目90年代才开播。而为了达到这种视觉上的真实效果,不惜花重金让美术师做出一条真正70年代的小街,并将视野里所见的一切都力求还原。你瞧那墙上挂的大钟,还有做蜂窝煤的场面,每个画面里都满满当当的,一大堆与剧情并无关系的物什堂而皇之地成为构图的一部分,勾连起你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岁月和情感。这一点可能得益于贾樟柯《站台》的启发,因为顾个人很是喜欢。〈孔雀〉所具有的文献价值不可估量。
    
    
     〈孔雀〉的成功,真的是功夫在诗外。默默地,那只小手不经意地一次次地触摸在我们最脆弱和敏感的部位:不切实际的做梦,对梦的偏执追求,纵使折翼也不喊疼的倔强,还有失落与幻灭后的独自垂泪。当然,影片还是很注重组织一些电影化的手段来刺激观众的,如对家庭直线强权所造成伤害的描述,家庭情感中阴暗一面的剖析都叫人齿冷,这应该是世人都有体会的。隐约可以感觉,哥哥投射在弟弟乃至其他家庭成员身上的巨大阴影,才是〈孔雀〉所要说的:美丽的孔雀被关在“人民公园”(公映被删去)的笼子里,怎能乐意自在的随时随地开屏?被政治生活教化的人们,若不挣脱仍存留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阴影的束缚,如何才能实现个人梦想,舒展人性的魅力和光彩?也正是这个议题的现实积极意义,为〈孔雀〉赢得了柏林大奖。
    
    
     顾长卫的出山,正值第五代跨掉,与第六代全面上位的时候。他将一种与两代电影人皆不同的,全面的诚实与沉稳,注入《孔雀》。于是,你可以说,《孔雀》是第五代的收山之作,也可以说是中国影人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带艺术电影潮流发轫之作。《孔雀》在寂寞的站台等待开屏,坎坷的中国电影人如是,我们也一样。
相关链接: 站台 贾樟柯 顾长卫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