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管虎:个性与体制的共谋

2005-4-4 11:21  来源:新电影 作者:费墨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管虎,北京人,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如果说贾樟柯、娄烨、王小帅所代表的“第六代”是一个不断被理论命名和媒体强化的标签式词汇,管虎则是一个在自我选择的摸爬过程中使那个标签出现毛边和渐渐褪色的个案,但这种褪色反而在世俗意义上赋予了他更多的正面意味。至少在第六代被广为诟病的特质成为一种疲惫之声时,管虎打开了一个艺术个性和体制共谋的微小洞口,从这个洞口中透出的是更为内省的理性之光。相对其他第六代导演被西方意识形态固化和催生的精英形象,管虎的个人表达都退居形式之后,以更为广阔和务实的视角渐次展开了自己的艺术探索。


1993年,管虎自筹资金拍摄了《头发乱了》。影片中体制与个人的对立,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语境的茫然和疏离。与同期第六代作品相比,其情绪的迷茫错失如出一辙,而摇滚乐带来的情绪宣泄则更为简单直接。对于一部试图寻找精神出口的处女作来讲,其中充满急切的宣泄与叛逆之情。而《浪漫街头》则是一次及时的回头,管虎得以从《头发乱了》的混乱情绪中脱离出来。略带酸涩的人生遭遇和适时的慰籍都处理地异常平易、舒朗,在形态上与好莱坞方式达成了共识。影片对生活实感的采纳,以及清新怡人的风范与同期第六代导演炯异其趣。而之后《再见,我们的1948》则是管虎在主旋律表象下的一次大胆尝试,虽然影片意念表达不够明确,历史感稍显空泛,但手法从容,显示了管虎对叙述能力的注重。


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对管虎来说,是一次颇具重量的反思之作。作为一个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故事原形,《上车,走吧》只是以非常平和的手法表现了“北飘”的生活。那些暗恋城市女性的小巴司机、迫于生计而做三陪女的饭店服务员,其生活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一次乘车经历中,或是某次用餐之后。对于这些平凡而真实的故事,管虎只是给出了一个客观平静的视点。话语权在此忽然具备了弥足珍贵的素质,而不是成为个人口味和空泛概念的牺牲品。从叛逆迷茫到隐藏技巧的现实关照,其电影理念转变得到一次平静而充沛的释放,管虎的进步初露端倪。


此后,管虎的创作开始转向电视领域,这是一次面向市场的积极试探。难得的是,管虎把握了电视剧与电影的本质差别,同时没有放弃对剧本质量的高要求。经过自己的修改,剧中人物与情节更为具有内在质感。性格饱满,并且具备良好的观赏价值。因此其电视剧处女作《黑洞》一经推出即获成功。


黑洞》之后的2003年,管虎再次回到电影创作。《西施眼》作为地方政府投资的、带有广告性质的作品,在管虎的坚持下,没有刻意表现风情状貌,而是以当地景物和独特民风为背景,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女性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经历的痛苦与欢乐。其分段式结构使人物在各自生活进程中发生交叉与重合,显示出彼此联系而具互文性的格局,从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基氏三部曲和《暴雨将至》、《爱情是狗娘》等影片形式探索的影响。管虎通过对影片气氛韵味的恰当把握、影像造型的不温不火,使作品既洋溢着诗意充沛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又保持了较强的艺术个性。相较其处女作,《西施眼》进步良多,是管虎导演艺术上的一次成熟实践。


显然,在第六代导演当中,管虎是最为灵活与务实的一位导演。他丝毫没有显示出因“第六代”的集体命名而可能带来的妥协质问,相反以平和心态积极准备每一次具备质量的个性化创作。在有机会通过电影发言时,专业教育背景和人文追求仍然在促使他于有限的形式内进行可能的作者化书写,但这种书写更加注重口味的平衡和语言的通畅。这种态度既是对市场选择的积极应对,大概也是面对创作困境的某种求变举措。但其在电影观念上的转变显然是在向一个更为成熟和可操作的方向发展。从与其他第六代影片相似的迷茫孤寂气息,到更加朴实平和的市井视点和体制顺应,管虎展现了其他第六代导演身上少见的入世与内敛。个人情绪更为隐忍,以求得市场机制条件下理念和接受的平衡与双赢结果。从这一点说,管虎是第六代导演中最为具有弹性和商业潜质的导演。如果“第六代”仍然具备一种硬性摊派的强势意义,管虎就是边缘化的“第六代”之外的边缘化作者。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