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诗歌的褶皱——昨天的诗何尝不能成为今天的流行

2005-4-21 22:08  来源:南方网 作者:易海燕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当站在花城大道上埋怨空气质量让你早衰的同时,在鳞次栉比的楼盘间你遇见两个以上的诗人的概率是多少?呵呵,那会比遇见美女的概率还要低。

  突然有一天,一大砣诗人出现在一个楼盘的会所里时,多少有点叹为观止。多多、王小妮、西川、臧棣、胡续冬、凌越、沈浩波等几十位诗人在罗马家园朗诵自己的诗歌。此外还有Maria Lucia Verde(巴西)、Sayed Gouda(埃及)、Alan Jefferies(澳大利亚)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现场用母语朗诵他们的诗歌。看起来似乎对普及诗歌这东西有点帮助,尽管从群众数量上看来,抗衡不了玫瑰时代园那个一无所有的音乐节。

  我总认为,诗歌从来就不属于大众,尽管中国的中学大学语文教材里也没少收录,多少也对未成年人的传道授业解惑有启蒙。但对于动不动就划时代的高端精神产品,要就着老火靓汤一起来和谐广州社区文化难免有点不受用。

  当晚,坐在热哄哄的人堆里,看着扑朔迷离的楼市与盈盈呓语的诗歌惺惺相惜。群众的激情只被一个小孩要见舒婷的嚎啕声稍稍幽默了一下。当诗歌不能在一个连续的背景和经验下被阅读的时候,一厢是诗人在云端或者二氧化碳烟雾中继续孤独,一厢是听众在白炽灯的阴影里迷茫地竖着耳朵。在这个发财、结婚、老死的地方也许有人只想吼一句:我在这里!

  就在这里,就在今夜,诗人的激情被市场共享。

  用王小妮的话:“诗歌活动的主角,突然不是诗人,而是商业、时尚、功利了。诗人在这种活动里感觉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他们骄傲无比、自尊无比,另一方面,他们碍于朋友的面子,必须参加这类活动。舒婷每次参加完就暗下决心再也不参加诗歌活动,可还是不能幸免。”不论在北大的“未名诗歌节”还是在广州的“珠江艺术诗歌节”,舒婷总是出席,又总是沉默,像一个20世纪八十年代的符号。

  产业化不是坏事,诗人应该学会长大。不久前,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列在新版《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在《导语》中编者说:“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一年过了又是新的一年,每一年现代都在传统边缘。”昨天的诗何尝不能成为今天的流行?

  除了支持,没有意见。


相关链接: 沈浩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