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摄影者与20世纪初的电影实验

2005-5-10 11:22  来源:《中国摄影》 作者:《中国摄影》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当前的国内摄影界,关于摄影技巧的讨论最为热烈,但是鲜有人潜心思考影像背后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依赖的根基——摄影史的研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另一方面,影像背后关联到的不仅仅是摄影,更是整个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这就对研究者的学养、视野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要求。
    陈学圣先生1964年生于台北,198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造船工程学系,1989年服完兵役后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1991至1994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及纽约摄影国际中心修读艺术硕士学位,1994年回台后任教于台北世新大学图文传播学系并开始从事摄影方面的写作,2003年后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摄影史及中国近代史。陈学圣先生将隔期为本栏目撰写相关文章。本栏目还将邀请摄影界内外的其他学者,探讨影像背后的观念和文化问题,以期对摄影者的拍摄有所启发,毕竟摄影是因为以影像背后的人的思想作为支撑才获得意义。
                                                                                    ——编者



前言


    由于近年来在墨尔本进修的机会,使我对摄影史有更多的体会。这个专栏除了介绍一些西方摄影思潮与理念,也会介绍一些新近在西方引起媒体注意的摄影者,文章的重点将放在与整个艺术潮流及当今社会的互动关系上。对摄影史中人物的讨论,也将着重在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对其理念的影响。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因技术革新而改变摄影模式。因此在数字化急速替代传统影像科技之际,摄影者面临的是一个摄影更泛滥或普及的世界。这样的社会要谈摄影,其实是讨论影像对我们的意义。这个专栏会谈到的问题也因此很难界定;到底影像的世界是一个社会的缩写。


 


    电影在19世纪末与摄影实际上是一家人,英国摄影者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 在1870年代研究的连续高速摄影,以及随后跟进的法国生理学者马瑞(Etienne-Jules Marey)的底片连续曝光实验,都直接导致电影的发明。与此相对应,在20世纪初摄影的发展中,由于电影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许多摄影者跨入这个新的影像领域中。有的摄影者从此一头栽入电影圈,但也有在两边自在游走的;我国摄影界的老前辈吴印咸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国很多早期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同时使用两种媒体,最著名的就是王小亭。他1937年上海火车南站被日军空袭后,一个小孩在铁轨间大哭的照片,其实是16厘米电影片中的定格。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的剧情片电影导演杜宇也是同时活跃于摄影及电影界,虽然杜宇曾出版了两本摄影集,但是流传远不及他的电影来得广。在西方国家里,同时从事摄影及电影的例子就更多了;但是能在商业电影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则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摄影者拍的电影不是纪录片就是实验性的影片,鲜有商业发行,所以在电影史或理论的论述中往往被忽略。


    1920年代初开始在好莱坞电影片厂打工的黄宗沾(James Wong Howe)在成为正式电影摄影师之前主要收入来自拍摄影星的人像照,这个工作也导致他电影师生涯的正式起步。他是获得最多次奥斯卡金像奖电影摄影项目提名的摄影师之一,也在1955及 1963年两次正式获奖。美国著名的导演斯坦利

相关链接: 文章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