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尘嚣已尽 我看世界

2005-5-28 18:18  来源:后窗看电影 作者:FOOLCOOL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影片的尴尬 导演的尴尬


尴尬这个词,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实在是贴切的很。《世界》内部的人物是尴尬的。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身份是疏离的,是被排斥,漠视的,一切也是陌生的。当他们回到农村,他们是“从城里回来的”,是“挣到大钱”的,带来的是城市的气息,乡村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陌生的。


这种尴尬也同样延伸到影片外部。在中国现行的影片放映体系中,《世界》显的是如此不伦不类。商业院线上,一边是主流好莱坞的视觉奇观和活色生香,一边是明星大腕的谈情说爱故作姿态。《世界》被挤在中间,就像民工被踩在脚下。你看那张海报有多“丑”,远没有那些偶像们能够吸引眼球。


影片内外的这种境遇,最终还是来自于导演自己身份的尴尬 。这次贾樟柯游离于地上与地下,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我们所看见的也仅限于大陆公映的版本。这种“看得见的影像”与导演所要购置的“思想境界“是否吻合?我不得而知。影片在审查过程中,是否存在删减与修改?我不得而知。我是否还在重复“盲人摸象”这类的陈旧思路?我也不得而知。


不要相信任何男人 小桃的爱情


影片中的赵小桃,或许有生活中赵涛的影子。在电影中,她是矜持的,无论是对待情人还是其他的诱惑。她的矜持,来自对于异性的恐惧。她拒绝成太生的亲热请求,拒绝“王小帅”大款泡她。这些,对于一个普通的女人来说,都是应当的,甚至是求之不得的。起初,我并不明白小桃的行为是受到什么的支配。可当我看到她独自一人穿着雨衣在地下室过夜,和俄罗斯女人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明白了。在那场床戏中,小桃拉开男人的内裤向里望了一眼。这场戏拍得多么“丑陋”,一个女人的第一次就是如此,卑微的人,卑微的性爱。


北京打雷,乌兰巴托在下雨。


有人提到本片的编剧部分薄弱。他们希望贾导能给观众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实,本片叙事结构的松散,情节的不连贯正是它本身的魅力所在。正如世界各地的名胜能够不合逻辑的并置在一起一样。《世界》的主题并不需要一个逻辑严密的架构来支撑。观众的思维游离在几个段落之间,有时甚至会迷失,让人分不清到底哪里是始,哪里是终。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电影都能够讲一个好故事。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具有文学性。但文学性并不是一部电影的全部。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是“物质世界的复原”。而《世界》想要做到的,就是后者。正如安东尼奥尼的“生活流”一样,她的魅力就是生活本身。
本片中,完成导演阐释的角色始终在不断的更迭。赵小桃,成太生,“二姑娘”。故事的场景也在“世界各地”,北京,山西间不断转换。我看到的是他们带着卑微的身份为着卑微的目的奔波。这双重的卑微是周围的看客赋予的,对于他们自身,这种意识并不存在。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内,是安稳和理所当然的。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下,从壁垒里探出头来才会发现自己的尴尬,发现自己的无力。我真想知道当“赵小桃”们看到自己的生活在银幕上呈现时是怎样一种心态?


在松散的结构背后,导演着力想表现我们天天所见而又被漠视的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体现在看似平常乏味的生活片断中,因此导演不会选择一个故事,逻辑严密的故事在这种状态面前反而会显得苍白无力。《世界》所想表达的是一种情绪,世界中的角色有情绪而且有的只能是情绪。相对于主流社会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不被关注的,甚至是可以肆意凌辱的。他们的任何抗争都会导致以卵击石的后果。因此,他们拥有的情绪就是表达或者发泄的最有力武器。这情绪同样会在周围的空气中传染。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小桃会和俄罗斯女人抱在一起痛哭,山西乡下会想起《东京物语》的音乐。


乌兰巴托的夜,FLASH在飞


细心者不难会发现,几段FLASH的运用对于叙事来说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或者说,即使将其抽掉也丝毫不会影响影片本身的完整性。那么,导演采取这种方式究竟要告诉观众,或在观众的脑海中产生一种怎样的意识?在我看来,它同影片开始“谁又创可贴?”和结尾处的祝酒词一样,表达了一种戏谑,同时也是无奈。粗粒的影像正暗合了它本身的定位。相比之下,近年来国产影片中大量电脑特技的应用,而忽略影片本身的艺术性。这样的舍本逐末,充斥着近几年的国内影坛。无论是主旋律还是张艺谋,特技的应用正成为某种宣传的口径,标榜着自己的身份。而粗糙简陋而不空洞的FLASH正是贾导的用心所在,对于时下中国电影的浮躁之风亦是讽刺。


法国啊 巴黎 美丽城


法国,在世界电影的殿堂上,无疑都是最为神圣的存在。欧洲的人文艺术传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相得益彰,电影艺术在法国诞生也就不足为奇。对于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和大量的艺术影迷来说,他们大都是从大量观摩法国影片起步的。特吕弗,戈达尔等伟大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也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影像观念。在《世界》中,这种浓重的法国情节便肆无忌弹的出现。


自拾荒的老头入画,打出《世界》的片名,景深处是伪造的埃菲尔铁塔。这种故意为之的做作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多少有些突兀和矫情。就我个人来说,有些反感。


世界 口舌的阅兵场


自《世界》上映以来,各路媒体都在对贾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力捧或者炮轰。有人说贾樟柯变了。我反倒觉得其实是观影者,评说者的心态变了。无论是褒是贬,谈贾成为一种时尚。是小资顾影自怜的一面镜,是清高者与世俗划界的一道线。人家没变你说人家保守,江郎才尽,墨守陈规。人家变了你又说变得妥协,屈服,逢迎。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贾樟柯对于影片的任何诠释都是私人的事。观影者所需要做的,就是放平心绪,摆正心态,慢慢的体味影片所要传达的意味。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抛开《小武》,《站台》等留给你的印象,抛开“作者论”的观点,独立的来看这世界,你会打几颗星?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