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眼中的再战边缘

2005-6-4 13:48  来源: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看了周润发在美国拍的《再战边缘》,本来并没有什么太新鲜的感觉,而且如果要说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美国华人的形象,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对于周,一个在香港本土以拍黑帮英雄片起家的巨星,作为影迷,你也不能太理想化了。


 


看完的第二天,我突然想起了《训练日》来,发现两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的共通点,《》的导演安东尼弗奎就是周第一部西片《替身杀手》的导演,而两部电影中都是以少数族群演员为警察主角,白人演员搭档,同样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的亦正亦邪,我甚至怀疑安东尼是看到《》后才有了拍《》的灵感,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开始构思将两部电影联系一下,但马上发现对《》没有足够的独特观感,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训练日》的评论,有WXHSH的,此影评大胆的展示了自己对此片的不理解和不认同,并将其贬到连纪录片都不如的低度,对此,我无话可说,但我突然逆向思维,黑人看《》会是什么样的观感呢,会不会有一个BLACK WXHSH也写了一篇关于《》的影评,其中礼尚往来的极尽否定蔑视之能事,虽然我一向认为华人与黑人有着不解之缘,这在华人影星进军好莱坞的电影上就已非常明显。


 


那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中国人,我能在《再战边缘》中得到什么只属于本民族专利的感觉呢?比起杰基陈,杰特李,周的这部奥利弗斯通制片的电影更能反映出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


 


影片中的枪战场景剪的非常快,枪战双方似乎只关心子弹的消耗量,而对于命中率,开枪时机的把握并不关心,和吴宇森的电影风格大相径庭,也有别于一般枪战电影对于紧张情绪的营造。而对应于这种开枪场面的轻松的是剧中人物心理的复杂。其中人物的身份,互相利用,勾结,出卖的情节层出不穷,而且并没有试图营造出一种惊悚,悬念的情绪,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时,编导及观众,甚至是演员也没有流露出什么真相大白式的轻松。那么编导到底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有一段戏是垃圾箱里发现女尸,尼克陈(周饰)和搭档华莱士来到现场,并未检查什么就收工,华莱士问陈为什么,陈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另外一场是,三合会的二当家亨利李向华莱士提供线索,他说这些事除了警察,地球人都知道。将这些情节联系到一般的美国警匪片,就体现出不同来,(当然,有看官要说美国主电影中其实传达了太多的不真实信息,美国人自己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也无话可说,由于其他信息渠道的单向或是闭塞,你在很多超出自己生活范畴的事务上很难形成一套判断标准。)


 


》中除了华莱士逮捕亨利时的录音和米兰达警告等少数场景之外,你很难找到一种所谓的“官方”行为准则和对于技术,证据的崇尚,就像海报上的介绍一样”you can not play by the rules when there are not any”。在华人世界中,很多外来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办案手法看上去只是应景的点缀罢了,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所谓的华人自己的行为准则。


 


周塑造的尼克陈的形象,我倒认为和他的身材一样,是很饱满的,他的精神生活也很丰富,甚至丰富到了自己都不能承受的地步。他没有显示美国传统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机会,他模糊了职业和个人生活的界限,他在华人社区中扮演了一个平衡各方势力的角色,但是这种平衡的尺度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即使连尼克陈本人也无法给出一个量化公式,当然这也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如一个中国老厨师,他对火候,调味的把握,更偏向于用所谓的“心”来领悟,而不是用麦当劳式的数词和量词。同样,尼克在对待联邦调查局,华莱士,亨利李的态度上都表现出一种矛盾和摇摆不定,编导能够在这些因素上下功夫,也证明了他们对华人精神世界的理解,即使是表面上的。


 


其实这种界限的模糊,在国人自己的文学,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的体现,甚至是作为固有情结,第二本能存在的,而所谓的“城府,社会经验”也可以做为这种情结的代名词。我做为一个中国人,每天都有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标准化试题,而是一种类似于象棋策略的行为模式,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更多的还在于国人价值标准的多样性,我这里所说的多样性,并不是说在可供选择的若干中选出一个来,而是每个人都储存着各种各样的标准,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即4W)前作不同的选择,所以通常所说的面子问题,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对于一种4W情况下,当事人没有能在价值标准库中找到可选择的对象,所以顿时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赖以为人的精神动力,这也许可以作为精神胜利法的另一种表达吧。


 


正如尼克陈,他可以和亨利李手下的妓女睡觉,也可以大模大样的去扫黄,他可以出卖联邦调查局的卧底,也可以为了华莱士与他们合作……这样的行为方式,如果作为没有利害冲突的旁观者,你大可以引用拿破仑的“只有永远的利益”来加以解释。但对于当事人本身来说,如果没有一堆价值标准来平衡,他的人格早说分裂了。影片中自然是讲述了犯罪这样的所谓大是大非,但去除这些极端因素,我觉得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能找到类似的心理端倪来。


 


键到这里,可能有的看官会觉得楼主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崇洋媚外,侮辱自己同胞的主儿,不过,正如我上文所说,我对美国人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借用周的这部美国电影作为楔子,却顺理成章的说出了我早已想说的话,同时,我也觉得一般美国人也不可能在《再战边缘》中得到这样的共鸣,正如我们在《训练日》中找不到太多的感触一样。


 


》中营造的环境是每个人都知道事情真相,却都能任由错误,不合理的发生,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出口,那对应当下的社会,我只从感触最深的教育问题来讲,其实每个有领悟的人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但似乎每个国人都能找出其合理存在的理由,而如果把眼光放大到整个环境来说,应试教育的作用只是人民内部所谓‘前途,学历’的再分配,更不用说这本身还牵扯到其他的社会因素,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则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但是就如尼克陈,亨利李一样,我们都有一套百变价值标准,在面对不同的4W时,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当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每个现实中善良的人可能都在灵魂最深处,默默的期待着社会潮流这个无形的怪物能够自动的矫枉过正,我认为这和节日祝福一样都算是阳光下最清澈的精神梦想。


相关链接: 马上 向华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