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青红》:在发育前趁早离开

2005-6-7 17:29  来源:fanhall 作者:魏新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我特喜欢“发育”这个词,特青春特美好,特挺拔也特湿润。“发育”代表着那个特诗意的年代,令人遐想万千。在每个人还没意识到“发育”重要的时候,“发育”已经开始了,身体、声音、意识都在迅疾变化,“发育”给我们带来的惶恐和憧憬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足以改变内心。每个导演的电影作品也必然经历这个“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作品活力四射,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陈凯歌的《黄土地》、《大阅兵》;“发育”期过后,会突然让人眼睛一亮,比如这两位导演的《活着》和《霸王别姬》,“女大十八变”大概也是指发育刚结束时的样子吧,“越变越好看”的占多数,也有变的不太好看的,比如《青红》。 
    严格来讲,《青红》早已过了王小帅的“发育”期,但是《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以及《极度寒冷》那些“发育”作品都是在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下拍摄的。资金匮乏、制作粗糙、无法通过审批让这些作品只能以刻录盘或者盗版的形式小范围流传,因此王小帅“山寺桃花始盛开”应该算是那部《十七岁的单车》,尽管那部电影也因审批问题遭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王小帅的知名度还是因此“发育”了起来,接着的《二弟》和如今的《青红》都具有明显的“发育”特征。声音如玉米拔节,如果足够安静,大致能听出其中的痛苦和快乐来。
    高圆圆扮演的青红是很失败的。电影中通过小珍的语言给青红设置的定位是“林黛玉”,但高圆圆塑造出来青红活脱脱一个现代版“周芷若”。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活在梦想和现实交织的矛盾之中,青红应该是这种矛盾所体现的焦点,父亲竭力想回的上海对她来说是片毫无感觉的地方,她用沉默为武器所表现出的反抗又是那么软弱无力,最终她放弃了爱情,却又为自己的放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的话,就必须要有一流的演技,也许高圆圆还是个不错的演员,但她的确难以胜任。美女脸上的肌肉一般都比较僵硬,高圆圆没能例外。比她更糟糕的是李滨,那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让人很难相信他的身份是贵州一个普通工人。观众无法投入进导演所设计的那个情景中去,包括每次努力做出的一点沉潜都会被这些虚假的泡沫冲的了无影踪。
    从《二弟》开始,我对王小帅对电影的驾驭能力产生了怀疑。首先,这名导演的才华和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些巧妙的段落,但总有许多衔接却生硬草率、许多语言虚假荒唐,这些瑕疵令人哭笑不得。比如《青红》中小珍和青红几段的对话,和《站台》中尹瑞娟和钟萍的对话比起来,足以看出王小帅和贾樟柯文学功底的差别。
    我完全可以相信《青红》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环境下,的确有那样一群人发生过那样一些事。但《青红》表现的不够真实,这可能是电影最大的遗憾。怎样用胶片去还原旧时光,是件值得深入思考的事情。那些日子越近,就越难还原地令人信服。不能像《孔雀》那样符号化,也不能像《青红》这样,有挺立的骨架,却没有丰满的血肉,弄些“地下舞会”、“打煤球”、“看露天电影”这样的棉絮遮遮,依然是掩饰不住的苍白。
    喜欢青红自杀后,弟弟疯狂的跑去告诉母亲的那个画面:母亲的单位正好下班,大雨中,每个人都穿着同样雨衣往外走,从人缝中跑过去的弟弟,我们能感受到他被雨水浇得冰凉的绝望。
    青红最后回上海了,和全家一起悄然离开了贵州。我一直想,如果她能走的早一点就好了,能在发育前走就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痛。不知道为什么,我相信小根那夜其实并没有强暴青红,也许就只是为了一个吻,或者一个拥抱,最后的招供是因为他的绝望。他们出生在那个地方,发育在那个地方,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枪声像是给他们送行。
    依然感谢王小帅,感谢这些还是充满诚意的电影导演。如果中国的电影导演中能有一百个王小帅,再有一百个贾樟柯,这些人中间肯定能出上两个伯格曼,或者三四个侯麦来;假如是想出斯皮尔伯格,恐怕得先有几家类似21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这样的电影公司才行;不过,出昆汀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