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解读新疆纪录片之“火”

2005-6-9 10:12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未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回家的路有多长》剧照


    新疆纪录片进入国际销售渠道


    记者从新疆电视台获悉:该台日前正在就其纪录片《九月鹰飞》,与全球第二大纪录片制作公司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进行洽谈。在前两部纪录片《山玉》和《回家的路有多长》经过近年的国际市场成功运行后,新疆纪录片已开始进入国际畅销纪录片销售渠道。


    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作为全球第二大纪录片制作公司,其制作的节目题材涉及野生动物、科学、医学、考古等,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国际销售网络,与世界著名的播出机构如探索频道(Discovery)、国家地理等有着广泛的合作。2002年,新疆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山玉》被该公司收购改编。


    经过初步接触后,2004年双方关于对纪录片《回家的路有多长》的合作,拉开了新疆纪录片向国际畅销纪录片渠道迈进的步伐。记者在新疆电视台了解到,经过反复协商,《回家的路有多长》改编后重新命名为《野马回归中国》,目前已经在动物星球频道(欧洲),探索频道(欧洲)和法国的五频道、比利时的RTBF和香港的无线电视台播放,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之后,随着近日《九月鹰飞》的合作展开,双方开始进入较为稳定的合作状态。


    6月3日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中国业务总监于春红,于春红告诉记者:“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目前已成为我们公司在中国最主要的合作单位之一,近年来佳作不断。我们公司因为一直都在做国际市场运营,在海外销售和市场拓展方面有较强优势。双方对未来合作充满信心,希望彼此能进行长期的合作。”


    近年来,新疆纪录片在整个国内纪录片界呈较快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连续三届问鼎中国电视金鹰奖,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形成了令人关注的新疆纪录片现象。它的发展内因是什么?我区的文化产业,能否从中借鉴?本版试图从题材开掘、编创队伍、机制运行和市场操作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次——


    解读新疆纪录片之“火”


    解读一


    题材开掘:透视西域之魂


    回眸新疆纪录片,就像打开了一幅幅画卷,植根于新疆这片广袤土地的鲜明特色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文化意蕴赋予了这些作品独特的视觉魅力。


    放归的野马,转场的羊群,阿艾石窟的未解之谜,昆仑山采玉人的惊险传奇……草原与沙漠,湿润与干旱,富庶与贫瘠,文明与荒蛮,新疆纪录片,题材涉及人物、事件、文化、历史、自然等各层面,再现新疆如诗如画的大山大水,记录各民族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索诡秘奇谲的奥秘与传说,向世界展示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新疆之美。经由它们,我们超越时空,走进异域,体验多种人生,激发生活的热情和思考,同时也欣赏到广阔天地里的奇观异景,大开眼界,增长知识。


    新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年累月出没于天山南北,探寻、开掘、提炼、创造着各种有价值的精神产品。6月2日晚,在新疆电视台,记者与这样一群献身于纪录片的编导在一起,聊至深夜,谈笑风生间,可以体察到他们对把握题材的认知和感悟。纪林说,纪录片从来不具有娱乐的作用,它是为探索人类未来将处于什么位置、为体现人类的思想、为一种使命感而拍摄,新疆纪录片要反映新疆人个体的觉醒和对自我能力的认同,纪录片人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远离功利,脚踏实地。冯晓峰说,新疆是纪录片的富矿带,多民族文化的交接、碰撞产生的文化的结晶,是取之不尽的题材,但我们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创作。宁照宇说,我们是用一种纯粹的、纯洁的精神来对待纪录片的创作。石峰说,拍纪录片可以丰富人生,使我们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就更希望把自己感知到的东西告诉大家,虽然苦,却是一种很有意思很快乐的过程。孙昆说,从构思、拍摄到资金运作,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人说,纪录片通过多种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在中国,纪录片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纪录片的审视再现了华夏社会的各个方面。纪录片真实地记录时代,为历史存档,新疆所具有的丰富的创作题材诞生出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亚心和牧羊人》《山玉》《阿艾石窟之谜》《回家的路有多长》《高原最后的流动教师》……新疆纪录片人满怀敬意地追踪记录着生活中能使他们心灵感动的一切:人物、事件、自然的声音、文化的魅力……并真实地、真诚地把这种敬意、感动和快乐传达给观众。


    “人类绝对不会再有这样的幸运,把最高最低、最冷最热、最荒凉极致又最绿意溢透的地方同时置于一方天空之下,这里是人类最后的文化高地……这里发生的一切,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历史轨迹的每一寸延伸,同时,又以其浓郁而丰富的文化蕴意和审美价值具有世界性的普遍参照价值。那么我的梦想就是如果可能,我想沿着新疆的垂直海拔高度把每个最典型的文化类型用咱们的影像把它纪录下来。”这是刘湘晨在他的一份采访笔录中的一段描述,这段文字颇具代表性,表达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纪录片人的共同心愿。


    解读二


    编创队伍:发挥鲇鱼效应


    有一种鲇鱼效应,是说一个鱼缸里面的鱼都很悠闲,但长得并不好,如果放一条鲇鱼进去,因为鲇鱼很贪吃好动,周围的鱼就会被它带动起来,都开始向游得快长得好转变,生机立现。在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这个团体里,不只一条鲇鱼,而是很多条——


    刘湘晨在一次追随采玉人的拍摄中,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度,攀援一失脚就有生命危险的悬崖绝壁时,还要进行拍摄;纪林在拍摄中曾险遭泥石流;宁照宇、何明在海拔5700米的山上拍摄时突遇暴风雪,两人首先的反应不是担忧险境,而是欣喜可以拍到真实场景的恶劣天气。


    像这样惊心动魄的生命历险,在每位纪录片人身上都不止一次的发生过,却丝毫没有挡住他们继续创作的脚步。6月3日下午,记者在新疆电视艺术家协会采访时,温伟秘书长感慨到,这些纪录片编导是优秀的个体,没有他们对新疆土地和纪录片创作的热爱,就不会有这些高质量的纪录片问世;但是,如果没有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这样一个大后方的坐镇,新疆的纪录片之花也不会像这几年这么突出的绽放。


    的确,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有这么一批人:在进这个部之前,刘湘晨的《太阳部族》已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播放;纪林的《家住沙漠中》入选德国格廷根人类学电影节、北欧人类文化电影节、布鲁塞尔电影节;宁照宇、何明的《亚心和牧羊人》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篇大奖。


    6月2日,新疆电视台卫视一套总监兼纪录片部主任彭扬告诉记者:“我们当时成立纪录片部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力出好的作品。我们提出几个方法,一是以老带新,另一个就是鼓励年轻的编导去做他选中的选题。这个选题可以从一个很小的题材和制作开始,事实证明,很多年轻编导通过这种小型制作,慢慢走向了纪录片成熟编导的行列,这种小制作也能拿大奖。”


    老纪录片人以丰富的经验资历和饱满的创作热情,成了这个鱼缸里的鲇鱼。而部里只问作品不问资历的评选方法又给了每个人最大的发挥空间,彭扬告诉记者:“通过摸索,我们有了这样的标准,一,它是一部好的片子,能够获国内或国外大奖;二,它能够卖出去,即便不能获奖,但它能够销售出去。经过论证,这基本上是符合一个好纪录片的创作要求的。”


    2000年纪录片部成立,从2001年起,《卡拉麦里的冬天》《山玉》《DOREME》《天池人家》《》《阿艾石窟之谜》《回家的路有多长》《一个都不能少》,一部部作品蓄势而发,或在国内获奖或问鼎国际艺术节。孙昆、石峰、魏圣泽等一批年轻人的面孔与老纪录片人同时活跃在了纪录片的舞台上。


    每位编导都处在高度忙碌中,而这次采访也因为这种忙碌一推再推,最后安排在了一个晚上9时到次日凌晨1时的时段里。记者见到了编导纪林、宁照宇、何明、孙昆、石峰、冯晓峰、聂向晨。没有来的都在各自的工作途中,来了的,天亮之后也都将出发。


    因纪录片《》获国内大奖的年轻编导魏圣泽这样形容自己的感觉:“因为有一批高水平纪录片人的存在,我必须得努力游得更快,也因而能吃到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把我向前推进的团队。”


    解读三


    运行机制:佳作勃发的温床


    在新疆,当纪录片小荷露出尖尖角的时候,新疆电视台敏锐地看到了它绽放异彩的未来,一整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让一批有志者迅速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力作频出,赢得世界瞩目。


    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纪录片走强的根本保障。2000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正式成立,从此结束了新疆纪录片创作的散兵游勇的状况。


    6月3日,记者在走访新疆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温伟时了解到在全疆涌现出了一大批甘愿从事纪录片的电视工作者,且表现不俗,其中独山子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远去的老马》获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塔里木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红柳的故事》获2003环境保护电视大奖赛最佳编辑奖牞新疆纪录片创作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作为目前新疆唯一的创作队伍过硬、获奖作品丰硕的纪录片专业生产机构,它们有一套怎样的运行机制呢?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冯晓峰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创作机制是相对完美的,包含两套制度,选题申报制度,其中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编导申报,在拍摄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有详细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在每年的3月选题论证会上进行申报、交流、论证后确定去留。二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热门选题的种类由部门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各个节目公司反馈的市场卖点来确定选题并向编导提供。经费运作制度,投入拍摄的片子的规模靠预算的费用额度来控制,分段管理。”


    这种机制有什么好处呢?冯晓峰说,这样就根本改变了过去找钱拍纪录片的状态,如干旱的土地逢雨而绿;同时,部门15个人形成的合力远大于15个人,有经验的年长编导传帮带,使年轻编导成长很快;部门的光荣和传统成为一种精神境界的东西,激励大家付出加倍的努力;那么,部门又是用什么来鼓励编导的积极性呢?冯晓峰说,获奖,就意味着得到自上而下的各种奖励,部门也在为他们创造更多获奖机会,为获奖者提供走出去增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新疆电视台卫视一套总监彭扬说,我们鼓励年轻的编导去做他选中的选题,先做一个从拍摄的时间、制作和经费方面都比较容易控制的题材,然后给予他指导,让他一步步往下做,我们通过这个实践发现,这一块的操作是非常理想的,很多年轻的纪录片编导通过这种小型的制作,慢慢走向了成熟。


    在良好运行的机制支撑下,2000年至2005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共生产系列片、纪录片、专题文艺片70多部,有多部作品分获全国全疆及国外各类奖项80多项,特别是连续三年6次问鼎中国电视金鹰奖是很难取得的佳绩新疆纪录片的异军突起引起了全国纪录片界的广泛关注。


    正如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所评价的那样:“新疆台很重视纪录片创作,有一支高水准专业的创作队伍,在全国的纪录片舞台上,新疆的纪录片是领先的。”


    解读四


    市场操作:机遇降临有准备的人


    2000年4月,中国视协纪录片年会在北京召开,新疆电视台台长施生田做简短发言:就在2000年1月,新疆电视台刚刚成立了纪录片部,今后,还会加大对纪录片创作的支持力度。他的发言令全国的纪录片同行震惊,当时正是国内纪录片发展的一个低谷期——


    2002年,新疆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山玉》被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收购改编;2004年,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与新疆电视台再次紧密合作,对纪录片《回家的路有多长》进行改编并向全球发售。


    消息传出,国内同行再次震惊。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纪录片制作公司,与世界著名的播出机构如探索频道(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等都有着广泛的合作。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成立短短两三年,不仅作品频频获奖,并且这么快就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令人始料未及。


    这些并非出于偶然。新疆电视台台长施生田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新疆台当初成立纪录片部,就是希望通过纪录片来创自己的品牌、扩大自己的影响。”品牌自然针对市场而言,也就是说一开始他们就做好了要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备。


    在对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负责国际交流工作的编导聂向晨作采访时,这种市场概念更加突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卖十年,这几年不好卖,也许过几年就好卖。因此我们首先要求编导出好的作品,一旦敲定可以拿出去送评,台里就会投资做好它的宣传画册、中英文资料及无字幕的国际声道版等。这种充分的准备可以应对客户的各种需要,也为我们赢得了机会。”


    新疆电视台卫视一套总监彭扬接着说:“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


    在上海国际电视节,在匈牙利久尔电视节,在德国格廷根电影节,在全国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新疆纪录片人的身影开始频频出现;新疆电视台积极开展各种合作,其中和阳光卫视联合推出“刘湘晨个人作品展播”和“新疆电视台优秀纪录片展播”反响强烈;2002年,通过纪录片《山玉》,新疆电视台开始了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的合作,并随之迈开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


    本期话题


    让富矿活起来


    王洛宾从新疆音乐中撷取几朵小花,就成为享誉国际的西部传歌王;刀郎翻唱几首新疆民歌,就成为红透大陆的著名音乐人。而在此次对新疆纪录片人的采访中,他们最容易情不自禁地谈到的,也是新疆丰富博大的资源优势,庆幸有这样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新疆的人文、地理资源是个富矿,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如何用好这个富矿让这个富矿活起来,一直成为每个新疆开发者关注和研究的话题。新疆纪录片在国内国际同行面前的初露头角,正是因为他们将题材内容准确的定位在了新疆的人文、地理资源上,赋予了这个富矿以新的生机,新疆纪录片人做了一次成功的掘金者。


    我们可以看到,新疆纪录片人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纪录片;新疆纪录片人又以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和文化产品生产规律的运行机制,为自己的纪录片赢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双向认可。这批正在持续不断扩大内容和数量的纪录片,也因而成为新疆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的追随者和见证者,成为新疆丰富文化资源的再现者和激活者。


    其实在新疆的文化资源中,有能力从掘金者衍变成造金者,应该远不止纪录片这一种,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音乐、舞蹈、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历史传承等等,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再进行丰富和延伸,在已有的富矿基础上,再衍生出新的矿种,让我们的富矿被真正的激活起来,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对新疆充满了期待和热爱的开发者们深思的问题。 (记者刘千圣 鲁焰)


    背景链接


    部分新疆纪录片获奖纪录


    《中国哈萨克》1983年,成为中央电视台《兄弟民族》栏目开播的第一部纪录片,编导施生田,赵群力《家住沙漠中》新疆电视台1994年出品,入选德国格廷根人类学电影节、北欧人类文化电影节、布鲁塞尔电影节,编导纪林。


    《亚心和牧羊人》新疆电视台1999年出品,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篇大奖,编导宁照宇,何明。


    《野马之死》新疆电视台2000年出品,获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编导谢勇。


    《卡拉麦里的冬天》新疆电视台2001年出品,获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编导谢勇。


    《山玉》新疆电视台2002年出品,入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编导刘湘晨。


    《doreme》新疆电视台2002年出品,入选德国格廷根电影节、法国国际人文电影节,并作为格廷根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之一,编导纪林。


    《天池人家》新疆电视台2002年出品,获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短纪录片一等奖。


    《》新疆电视台2002年出品,获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系列片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纪录片类一等奖,编导魏圣泽。


    《阿艾石窟之谜》新疆电视台2003年出品,获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编导纪林。


    《回家的路有多长》新疆电视台2003年出品,获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最佳摄像奖,2003年中国“横店影视城”杯纪录片自然与环境类金奖,编导孙昆,石峰。


    《一个都不能少》新疆电视台2004年出品,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短纪录片一等奖。


    国内专家评价: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刘效礼:这几年我发现新疆纪录片拍得相当有味道,也很有水平,新疆纪录片我看了很多,给我的感觉一个是,新疆台很重视纪录片创作。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 高峰:我们民族地区相对来说拍摄纪录片最成熟的当属新疆,因为其他的地方还没有像新疆有这么一批相对成熟的创作群体。我觉得新疆的这个创作群体是极有希望的,它应该可以独立的打到世界上去,新疆本来就是一个被世界瞩目的地方,拍纪录片,没有理由说没有市场。


 



DoReMe》剧照 
 
家住沙漠中》剧照 
 
九月鹰飞》剧照 
 
山玉》剧照 
 
亚心和牧羊人》剧照


相关链接: 高峰 刘效礼 4 施生田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vohagLyFPIcwGS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