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16mm和DV在电影运用中的异同

2005-7-14 13:09  来源:DVONLINE 作者:佚名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拉斯冯提尔得坎城金棕榈奖的《黑暗舞者》是用DV CAM拍的(机型为 Sony PD 100(人民币2.5万以下,和你家V8长得差不多,为1.5万VX-1000的专业版而已) & Sony DXC D30ws PAL(没概念但我猜在6万上下吧)),他之前的《白痴》、《DOGMA》的某些影片也都是用DV拍的,而《厄夜丛林》则为DV、Hi8、16mm 的混和,这些片子得奖的得奖卖座的卖座,证明用Video拍电影是死不了人的。(附加一提的是《Beastie Boys》的3 MC‘s and 1 DJ以及《Fat Boy Slim》的 Praise You之MTV 也获得许多好评)

  小弟对电影/Film的理解是其为一种心态、一种精神、甚至可说是某种语法吧,有种论调讲用胶卷拍出来的才叫电影/Film,而用录像带拍的只是电子影像/Video,我觉得这种二分法蛮肤浅的。在学院的殿堂里,用80张幻灯片所说出来的故事,可以比一部用20万所拍出来而手法拙劣、没有内涵的胶卷更像一部电影。


    来个小常识吧,16mm买底片+冲洗底片+印出一份拷贝的基本费用约为 1分钟1000RMB(不含器材、特效、交通费……等),而DV带1卷60分钟只要55RMB (只要是Video都差不多啦),也就是说拍出60分钟的素材(未剪接),16mm 要15000RMB而DV只要55RMB,白痴也知道那个比较便宜,而且便宜得不象话。一个不错的DVCAM 1万就买得到了,对现在健康年轻人来说不是个幻影而已(比买手机有建设性多了),有心的话3、5好友合买也是不错的Idea,反正玩电影不同于写打油诗,是需要Team Work的。玩电影的另一项民生必需品是计算机,既然你能读到这篇文章就别跟我说你没有计算机(以DV为架构的计算机剪辑系统对于硬件需求“绝对”没有器材商或计算机商所说的高,相反的比你想象中的还要低,这就懒得深入说明了。)


  题外话:前天我一位外国朋友问我为何国片电影票房趋近于0,这问题有很多面向,但其中一个关于影片本身的部分,我觉得很简单──不具娱乐性,Not Entertaining(看似简单的道理,要实践却很难)。我蛮信服杨德昌(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人)的一句话:艺术是要靠商业来支持的。(我的理解:健全的电影市场是商业与艺术并存,而且商业占的比例非常大。I know,有人会说艺术/商业二分法是弱智的表征。)


  在进一部宣扬DV+PC的玩法前先提一下电影的必备元素(个人观点),有概念者可跳过。


  1、影像:也就是画面啦,一般而言电影里要求的是会动的影像,不论会不会动,一个好的影像在构图、打光上要有一定水准,能吸引目光的影像基本上就是好影像吧。


  2、声音:好的电影,在把画面遮掉只听声音的情况下还是能将人拉进情境里的,我不够格说什么是好声音,但我知道之少要清楚(清晰),混成一团的声音会令人坐立难安,声音在国片通常是薄弱的一环,技术或创意上只是在帮助解说剧情(而且还做得不是很好,当然有些是硬件或技术上的限制)没有和影像合为一体,但这个现象已经改善很多了。


  3、剪接:简单的讲就是把影像和声音放在他们该在的位置(用这种说法解释这门艺术不知道会不会被老师打死),在拍摄电影时是一个一个镜头拍的(不用按照顺序),一部90分种的剧情片4、5百镜头是正常的(好莱坞影片上千个也是小事),好的剪接不单是让镜头(声音)衔接顺畅而已,而是会像音乐一样产生适合这部影片的节奏、韵律。
现在比较16mm和DV的异同(35mm和我生活有一段距离,虽说有摸过看过):


  1、影像:Film


  原理是化学反应,其分辨率与细致度远高于Video(目前),灯光对影像品质的影响是致命的,没有好灯光就没好影像,但要拍出好影像所需要的光和生活经验不同(就夜戏而言,需要10倍以上的亮度吧,3000瓦的灯光对好莱坞而言叫简陋。)至于构图,每人都有一点直觉性的反应(虽说不见得高明),而构图是可训练的,高明的打光与构图本身已是一项艺术创作,但对于独立制片或学生而言,影像有个50分(相比于好莱坞)已经是超水准了,尤其是说故事型的影片(《奇异果梦幻仙境》、《天堂陌影》、《疯狂店员》、《同窗的爱等》),在经济考虑上(有些是艺术考虑)只得牺牲灯光求得清楚就好(这样讲有点夸张),有能力的就在构图上去弥补一些。最后补充一点,常见的Fade In/Out、Dissolve等简单转场在冲印时“一个”就要 300RMB上下不等的代价,随随便便来个30次就上万了,而片头、片尾以及对话的字幕请人做一个CASE 7-8000是家常便饭(而自己拍的品质通常有够给他烂的时候)。


    DV


  原理是物理反应(光电效应),品质对肉眼而言已可接受了(就没听过你在嫌电视品质不够好而拒看),前面已提到品质无法和Film匹敌,但连坎城都认可其为电影了还有什么好挑?对说故事型的电影,内容好就会有人欣赏,而且DV甚至有比16mm 占优势的地方,就是MTV上看到的特效以及上字幕等对DV都是小儿科(虽说品质有差,但可接受就是了),这对说故事型或实验型的影片(尤其是后者)能给予更多的形式与空间,但切记,第一时间拍到未经处理的影像才是影像之母(就某种论调而言),一昧以后制操弄影像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另一个优势就是Video不像Film需要大量的灯光(观念:以电影形式打出来的灯光在Video上可以得到更棒的效果。),以夜戏而言,天花板上那100瓦的灯光已足够了。基本上我觉得电影还是以说故事型为主流,而DV的影像比古早的8mm还要棒,所以不可以用品质来当作裹足不前的借口,杨德昌(还是侯孝贤,也许两人都有吧)和柯波拉都说过,以后可能是由几个小毛头拿着家用摄影机拍出很 牛的影片来(不会是《星际大战》或《骇客任务》就是了)。


  2、声音:


  Film


  目前专业用的机种应该是16bit 48khz未压缩的dat或盘带(Nagra)吧,等几年将会淘汰成24bit 96khz未压缩的新机种,声音的要求不多,简单讲就是要求清楚、有观点(深度、角度),但这又是一件说的容易做的难之技术(艺术)。


  DV


  DV本身有2种格式可选16bit 48khz压缩或12bit 32khz压缩,以及回录到DV时尚可选 16bit 44.1khz压缩等3种格式,这里提到压缩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以md为例,其格式为16bit 44.1khz压缩,但听过的人并不会觉得比CD(16bit 44.1khz未压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来得差(有没有压缩主要是影响到很复杂的声音处理时,其品质降低的显著性),而在各位的观影经验中应该不会觉得在小型放映厅(150人左右)所听到的品质,会和cd差太多吧?而且引用一位中影录音师讲的话,MD对学生影片已是水准之上的选择了,而DV又是和MD品质差不多的东西,这里提到ND是因为DV要收音毕竟要将MIC连在摄影机上,许多时候是件碍手碍脚的事,此时就要一个携带式的录音机,就目前而言这个选择就是MD不会错的。补充一点是,MIC的好坏对品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剪接:


  Film


  A:传统剪接上寻找、观看影片的方式有用手摇式与机械式,工作模式真的是将影片“以利器切开”,重组时“用胶带粘合或胶水贴合”(非一般胶带胶水就是了),在剪接室你会看到上百条的切开的影片(以镜头为单位)挂起来,没有一个好的分类模式将肯定一团混乱,这种剪接模式对影像的敏锐度与组织能力有正面帮助,但很花时间就是了(不过习惯就好,但要习惯就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要重组时就头大了,拆胶带、找原来的余片等都是件繁琐的工作。这种就算是非线性剪接(NLE: Non-Liner-Editing)了,重组可以随意费工夫。


B:两台以上录像机对剪(一般而言是用BetaCam的格式,因其品质较高),基本上就是一台录放机REC,一台(以上)录放机PLAY,这种就是线性剪接,因为在REC这端的录像带即为编辑好的部分,但只能不断地加录,若要将之前的影像做重组,可不能将录像带从中剪开将要加的片段去,而是接点之前的片段可以保留,把要加的片段叠在接点之后,如此一来这之后片段出现的时机就被挪动而没有意义必须重来了(折衷办法就是用把REC部分的录像带拿出来play重录,就不用将之前的努力丢掉,但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C:计算机非线性剪辑,影音素材进计算机后就可以利用其随意存取的特性,要找那一片段都不用快转倒带用鼠标点一点就好了,其速度比起前两者快上许多,可以轻易地尝试各种排列组合,计算机非线性剪辑的观念基本上和WORD是一样的──COPY、CUT、MOVE、PASTE。但有个缺点,其无法提供传统剪接所带来对影片结构的宏,观看法以及对影像的“触感”,而过多的排列组合可能性,对新手而言可能会造成混乱不之所措的结果。


  PS:剪辑有分Online、Offline,Online就是剪母底,剪好后来去冲印出来的影片即为成品; Offline就是利用母底的拷贝(Film、Video皆可)来剪,因为在不断的尝试中若直接剪母底会对其造成很大的伤害,面对这些拷贝只能知道母底原来大概是什么样子(明亮、颜色等),这中间不论对影像有何操控对母底都没影响,到Online(相当于一般所谓的套片阶段)后的冲印阶段还要细调一遍(俗称看光)。小常识,现在B、C两种剪接方式较常用,有些时候为了省钱,会省略印A拷(Film)的步骤,而直接将母底过程Video,但因为Video的品质和Film还是有一大段的差异,有些摄影问题不用Film是看不出来的!(不过省钱还是比较重要,只有赌赌看了)


  DV


  DV也是Video,可以利用两台录像机对剪(但在国内还很难找到有DV录放机的后制公司),不过这无法发挥DV的长处,DV上面有IEEE-1394端子(Firewire或DV-link),透过IEEE-1394的影像撷取卡(4万-4千不等,其差异在于CODEC、附属软件、稳定性等,不多做解释,纯就眼睛所看到的感觉而言差异非常非常小))可以轻易将影音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而利用计算机做非线性剪辑,IEEE-1394的影像撷取卡和以前模拟式撷取卡的根本性差异,在于IEEE-1394并非在做传统模拟撷取卡的影像压缩工作,其工作只是数字影音资料的“copy”而已(但DV本身为5:1的压缩格式),因此其可以以低于传统模拟撷取卡(这指中价位10万左右的等级)的价钱而达到相同的品质。在拍用DV而成品也是DV的情况下,剪接的过程几本上就是Online了(除非资料真的太大,要将影像压缩,此时就是Offline),既然是Online,利用剪辑软件与影像合成软件对影像所做出的操控即出现在成品上,没有多余的手续。


  我也想要玩电影


  讲到制作,我蛮喜欢拿地下音乐来比较,在国内几个毛头小子说要组BAND玩玩已经司空见惯了,但讲要玩电影的就少很多了,这问题也有许多面向,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成本,玩BAND买把吉他贝司就可以开始搞了;但若要玩16mm的话,一台BOLEX摄影机N手的可能都要10万以上,底片钱更是个无底洞,而Hi8、V8的品质以两台录像机对剪模式经过2、3次重录的过程就毁了,要买张象样的模拟影像撷取卡又得花个2、3万。我们是幸福的,以DV+MD+PC的模式下,可以做出品质很好的电影又不用花太多钱。真希望有一天,玩电影能像玩BAND一样是件说做就做的事。


  而讲到推广玩电影的运动,我就比较喜欢拿电子乐在国内的发展来比较,10年前也只是几个DJ在推广而已,他们没有辅导金什么的,但现在也自有一片天空(夜空),当然还有其它因素啦(如他们有PUB做集散地,但我们有影展啊),但我觉得重点是做不做,有没有人(复数)肯坚持下去,现在这种人说实在没有想象中的少(如有电影创作联盟及许多游击部队、个人),不过整体还是不算顶团结的(个人观点),而且许多活动组织甚至观念都缺乏传承(例如有些一次影展),很多路都被重复地走过,蛮可怜的。就像有些导演必须身兼制片的情况,我觉得现在的电影人除了埋首自己的创作之路,也该负担推动电影生存、发展的责任(不是什么新观念,只是希望在多点人知道)。


  期待国内电影圈能够健全发展,电影人能够活得更Easy。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vohagLyFPIcwGS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