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黎小锋:纪录随感二则

2005-7-26 8:56  来源:《电影艺术》(有删节) 作者:黎小锋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拍摄现场,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让摄影机避开玻璃、镜子以免"穿帮"。然而,不管摄影机怎样隐蔽,它的投影仍然难以避免地留在了被摄者的瞳孔之中。这似乎是一个隐喻。镜头里活动的人,人眼中伸缩的镜头,在日常生活的信息场中,构成了一种暧昧的协作、共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当摄影机完全处于被拍摄者的视野之外、意识之外,我们才可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客观、中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观察者”。实际上,正如偷拍手法难以广泛使用一样,在纪录片实践中,拍摄者更多承担的是一个“介入者”的角色。
开机之前,在对被拍摄者进行背景性的采访时,介入就已经开始了。以记录真实的名义,我们跃跃欲试,试图切入某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活断面,获得新鲜的情感素材与独特的心灵体验。摄影机的在场,或多或少会影响人物情绪、环境氛围乃至事件的发展进程。一个纪录片制作者不是一个隐形人,他在现场参与的一切动作与对话都是这个纪录片的一部分。当然,如果他不想成为另一个故事的主角,那么他最好只是适度介入,而不是试图控制整个事态发展。
那么,纪录片中拍摄者对于被摄事件的介入或者控制,二者有何区别?笔者认为,介入可以不动声色,也可以自我反映,但它有个底线,那就是不能破坏纪录片中事物发展以及人物活动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事物发展及人物活动的不确定性,观众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才会感同身受,并且保持独立的理解和判断。
当介入越过了某一界限,也就是说当不确定性丧失以后,就变成了控制。
罗伯特

相关链接: 黎小锋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