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七武士——武士道的困境

2005-9-10 9:36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掠影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本片的情节跟《七剑》确实很类似,七名武艺高强的侠士,去挽救一个无以自保的村庄,最终消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本片的打斗场面也是很写实的,而且写实得更彻底,没有任何奇幻莫测的武功招式,更像是一部古装战争片。或许除了香港,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拍出那种飘逸风格的武侠电影了。



三个多小时片长给了这部电影进行完整而丰满叙事的可能,寻找武士、训练备战、最终决战,三个段落都叙述得很详尽,而且过渡自然,一气呵成,节奏把握沉稳,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表述得很清楚。七个人的身世、性格、结局作出了清晰的交代,而且戏份主次有别,人物虽多却一点不乱。相比之下,《七剑》的情节就显得仓促草率得多了。当然《七剑》还有续集可以期待,要下这方面的定论还为时过早。本片让我有所疑惑的是,那群山贼在前两次进攻受挫、元气大伤之后,为何还会飞蛾扑火似地发动第三次进攻?就算是饿疯了,难道不会到别的村庄挑点软柿子捏捏么?



看多了武侠小说,《七剑》里所要表达的那种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早已耳熟能详。而本片的主题虽然也很接近,但其中体现的武士道精神的确是有日本的民族特性的。中国的侠义精神或许只能归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和儒家的仁义传统,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似乎已成为了一种特定群体的道德规范。要不然想要在大街上找齐七个素不相识的侠客恐怕是件困难的事,而“七剑”却本来就相互之间熟识或者有较深渊源的。而且在印象里中国古代的侠客一向可以行侠仗义得很潇洒,锄强扶弱总是可以不为名利、义无反顾的。而从本片中可以看到,武士有另外一个名号叫做“浪人”,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四处游侠的生活状态,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出其间落拓艰难的生存滋味。当然也有一部分武士融入了统治阶层,还有一部分堕落为到处劫掠的山贼,只是这两个群体的武士都已经丢失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郭靖大侠告诉我们,为国为民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就这一点来说应该是不分民族界限的。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里,农民总是善良而本份的,但很少有人对其固有的劣根性有所触及。本片中的农民里虽然也没有奸恶之徒,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自私、懦弱、愚昧,这与武士道精神所崇尚的侠义、勇气、智慧是背道而驰的。他们祈求武士的帮助,却又对武士们心存戒备,以至于七武士刚来到村子时竟无一人前来迎接。志乃的父亲不允许她与胜四郎交往,而最后志乃也主动地离他而去。当然这或许也是由于他们受到过另外两个武士群体的迫害,因此难以立即对七武士投以信任的目光。阶级矛盾或许真的是难以调和,但不能否认在这末世之中还是有少数能坚持武士道规范的正义之士存在。善恶本来就不能用阶级来划分的,这一点在菊千代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他是农民的儿子,却有着武士的梦想,而高超的武艺和舍身为民的精神足以使他成为一名合格的武士。英雄不怕出身低,是否出身于农民就不能成为武士,通过最后插在他坟上的长刀,导演恐怕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值得深思的是,勘兵卫最后看着边插秧边歌唱的农民黯然说道,我们还是被打败了,胜利的是他们。就在先前胜四郎要拜他为师的时候,他也说自己一生打过不少仗,不过都是败仗。可以说他虽然通过战斗的过程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但过后总免不了鸟尽弓藏、秋扇见弃的失落感。武士的生存说到底是为了一种锄强扶弱的精神,到了无强可锄、无弱可扶的时候,他们便只能继续在流浪中寻找他们的生存意义。无论是为政府所用,还是为农民所雇,他们都只是别人手中的工具,所谓过河拆桥,普通人就是这样功利的。而中国的侠客达可以兼济天下,穷可以独善其身,不像日本武士始终背着阶级使命的沉重包袱。中国的侠客“十步杀一人”之后,能够“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日本武士的心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畸形的荣誉感,所以才会产生剖腹这样的病态传统。对武士们来说,或许只有像菊千代他们一样战死沙场,才能保全他们精神上的完整,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