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美丽上海》“一母四子”同台戏

2005-10-24 14:22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错错错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一、上海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上海开埠虽不是古远的事件,但上海却是一个包含历史沧桑感的城市,更是与中国百年电影有着紧密联系的地市,是中国百年电影的一片“福地”。自1908年3月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第一部记录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起,上海这个习惯了走在时尚前列,并有着兼容并蓄习惯的远东大都市,已将电影作为这城市的一份可把握的资本和文化,进行投资和运作了。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联华影业公司以及昆仑影业公司成就旧中国电影的坐坐丰碑。《神女》、《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一大批影片笑傲世界影坛。
带给中国电影辉煌的上海,以其固有的气质、文化与形象,令一代代电影人无法割舍,或将镜头对准社会变迁中的大众市民,或继续抒发着他们的上海情结。于是,在新世纪的第五个年头,电影人涂上《青红》,主动《做头》,并唱上一曲《长恨歌》。这些似乎远远不能够代表上海本身固有的文化影像和历史经验,于是,我们又迎来雪藏两年的《美丽上海》。

二、家庭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常拍常新拍之不尽的影视题材,一部部有关家庭主题的影片于影海中起起浮浮。描述旧中国市民家庭的影片不可不提的当数《万家灯火》。影片是一部拼击抨击黑暗恶势力的左翼进步电影,更是一部讲述旧社会家庭生活的不朽之作。蓝马、上官云珠、吴茵等老一辈子艺术家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出市民家庭苦难、困厄又不失温情的气息。新时代,有关家庭题材的影片俯拾皆是,《我的兄弟姐妹》、《卡拉是条狗》、《看车人的七月》等以不同的视角,描绘出各色各样的一幅幅家庭画圈。
上海的家庭从来不缺乏故事,上海欧式洋楼是都市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美丽上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风景线上,那里有一个母亲和四个子女,诉说着他们家庭的沉浮往事和酸甜苦辣,那本家家难念的经书有屏幕上一页一页地翻开。

三、母亲
母亲生在旧中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年轻时漂亮、尊贵、优雅,出现在贵族名流的宴会时引来一片喝彩,光彩照人。母亲与父亲相亲相爱,在法租界上世纪20年代建造的豪华别墅里过着富丽堂皇的生活,生下两子两女,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然而,美景不长,世事多变,父亲在“造反有理、革命无罪”年代被活活打死。伤心欲绝的母亲没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在绝望的瞬间想到了年幼的孩子,怕他们成为无父无母的孤儿。这成了母亲活下去唯一的理由,她要把儿女抚养长大出人头地。斗转星移,多年过后,儿女们皆已安家立业,母亲却承受着一个人的孤单,在一个张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母亲从床上摔下来被进走医院,身在异地的儿女们纷纷走赶回探病。多年不见的兄妹们因母生病得以团聚,却又因生活的琐事弄得“吃相难看”,为母亲今后的归宿争论不休。母亲听到后,以上海滩大富大贵家族的名义声明:死也要死在家里。
贵族的气质使母亲肩负起教育第三代的义务。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为孙子大梦检查英语作业,希望大梦能考上大学,延续康家往日的辉煌。当她得知上大学的外孙女使用避孕套时,她苦口婆心对“新新人类”说什么“做人要有做人的样子、要有做人的规矩”,怒不可遏时送给外孙女一记耳光,转向父亲的相片说:我对不起你,我没有把康家的第三代教育好。
母亲自知天命将尽,决心释放心中因历史动荡造成的悲伤与遗憾。她把曾祖父传下来的“传家宝”依照康家的规矩传给了大哥,在影片的结尾,我们才知晓她传下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家族创业信念。她拉着二姐的手说,欠二姐的太多,只有二姐没上大学,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房子和家产留给二姐。她疼爱三弟,却不得不承受儿媳妇在她面前掀翻桌椅大吵大闹的尴尬,用她自己的活说是“活的窝囊”。母亲交给小妹小时候的布娃娃和父亲摘给小妹的枫叶,并交给小妹儿时写下的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的“自白书”,她说她不怪小妹,坦言“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但怨恨是可以宽容的”,希望儿女们知道:康家曾经走过的苦难,要更加珍惜相互间的手足情。母亲将一切交待完毕,心愿已了,在一个平常的清晨安静的离开人世。

四、大哥
大哥良浩有着美好的童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到酒吧,儿时的他是幸福和快乐的,不愁吃穿,无忧无虑。成年的大哥则更像一个悲剧,出身豪门的60年代大学生不得不在文革的年代,为了家庭而支援大西部建设。因为成分不好,他做不了医生,只好做了兽医,在远离上海的西北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三弟带他到北京的豪华浴室,他说更喜欢简单的淋浴。此时的三弟则诠释什么叫上海人,上海人就要学会享受,他忘记大哥离开上海已经很久的事实。大哥有两个孩子,都不怎么争气,二儿子不求上进,大儿子天天在外开车。家里的日子在西北过得马马虎虎,却过不起大都市的生活,买不起上海的房子。三弟说总不能让他给大哥送一幢房子时,大哥赶忙回答:我没有那个意思。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使得他在窘迫面前有些不知所措。
灯红酒绿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有大哥和孙女贝贝的孤单的身影,大哥身上流着上海人的血,却已透着西北的质朴与坚定。母亲去世后,兄妹们为了房产而争执,大哥只是默默的收拾好行装,领着贝贝离开。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大哥才发觉母亲传给他的是“自强不息”的肯定与信念,他会心的笑了。车站的大雨中,他听到妹妹们的呼喊的声音露出淡淡的笑容,笑容的背后是身世的落差,是岁月的沧桑,更是生活的希望。

五、二姐
二姐静文是时代和世俗的受害者,她本来有个完整的家室,插队归来,离婚的厄运带给她极大的痛苦,还要一个人养育女儿、照顾老母。她是家中唯一没有文凭的人,为了生活她放下曾经大家闺秀的身份,做着洗菜擦碟的工作。因为自己的苦难与艰辛,她把所有的希望与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然而,女儿大学中的性开放将她的梦想打得支离破碎,她近乎失去理智的质问女儿。梦想的破灭摧毁了她固有的坚强,她强忍不住任泪水下流,哭声中透出生活的压力与世事的不公,泪水化作洗尽铅华经历岁月磨砺的女子的诉说。母亲走了,三弟责怪她的自私,尽管母亲承诺把所有的家产给她,但她没有吱声。她不是自私,而是自己的经济能力无法给女儿一座全新的房屋,当女儿声言大学一毕业就搬出去、靠自己过真正资产阶级生活后,她同意将一半的房屋让给大哥住。最后,城市建设的规划宣布了旧房最终的命运,二姐拿起旧日的相册,端详着往昔的快乐、美丽、哀愁,生活则在嘀答的钟声中继续。

六、三弟
母亲最喜欢念叨的是三弟阿荣,他从小具有坚强的品格,在“鬼哭狼嚎”的特殊年代,小小的年纪忍受着孩子难以承受的凌辱,但他始终没有背叛家庭、没有与“资产家”的父亲划清界限,他的这种坚忍是母亲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安慰。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是家庭中最为荣耀的一个,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着高学历和高收入的职业:律师。豪华的住宅、便携式电脑、送子出国学习对他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金钱的充裕并不代表生活的幸福,职场得意的他家庭情况糟糕得一踏糊涂。喜好打麻将的双手令他很少顾及家人,周末经常无法回家,儿子的学习不尽人意,妻子失望之极软硬兼施,时而跪地诉苦,时而大哭大闹,最终矛盾导致诸如离婚、出走这样的家庭隐患。面对兄弟姐妹,个性过强的他总是在不经意间因措词不当而引起争执,兄妹们相聚碰头不到三言两句便已是不欢而散,都市家庭的有所不幸似乎被他占尽。

七、小妹
小妹静怡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天真活泼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学有所成后定居美国,是一位电脑工程师。上学的时候与Eric相恋,郎才女貌,是同学眼中的一朵艳丽的红花,收入高、坐名车、住大房子的条件令旁人羡慕不已。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两年前她得了子宫肌瘤,终生将不能生育。一个人时候她害怕孤独,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感到心慌,寂寞的她同样期待一个完整的家。母病回家后,母亲没有给她应有的亲热,她感觉到失去了儿时家庭的亲密与温暖,她不禁疑问:大家一见面除了房价、地产、股票,好像没什么话说了。家庭的疏离是她心中无言的痛。
后来,母亲给了她儿时写下的一张纸条,上面的一字一句让她心如刀绞:“我一定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根资本家划清界限,跟他断绝来往,他不是我的父亲,我要走革命的道路。”那是1969年,她刚过八岁的生日,同校的小朋友们往这个什么不都懂的孩子脸上吐口水,老师逼着她写,她害怕,她要回家,于是她写了。写完字条的第二天,父亲就惨死在戴红袖标的人的拳脚下,母亲心中也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孩子总是娘身上的肉,母亲从来没有怪她,宽恕了她。母亲去逝的早上,她撕心裂肺的哭喊,亲情在一声“妈...”中回荡。

八、影片
美丽上海》在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第24届中国金鸡奖上大放异彩,破国产影片本国获奖纪录。然而,奖项不足以说明这是一部可以名垂影史的优良影片。影片对现代家庭的各种关系都有涉猎却不够深刻。譬如亲情显得肤浅,结尾三弟对着父母照片的一番哭诉过于生硬、做作;情节过渡不够流畅,母亲的出院和去逝都过于突然,毫无铺垫。
美丽上海》又是一部很具特色的影片,有着饱满的故事情节,每一个角色的故事都足以单独成片。影片的独特就在于所有的故事并不是靠“演”而是靠“说”讲述,全片充斥着大量的台词对白。“现在”只是影片的一个背景,真正的故事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追溯”。通过四兄妹的对话,我们知道了父亲是一个疼爱子女、注重中国传统人文伦理的商界名流。借助大哥的口,我们知道父亲为人处世的道理“一生吃好三碗面”:做事要摆场面,做人要讲体面,交朋友要有情面。在父亲看来,只要这“三碗面”摆吃好就可以在上海滩“混下去”。然而,时代造了父亲的悲剧,相关的一切借助母亲的口说出,那是一个在几张革命“大字报”导致政治话语主导下暴力横行的时代,被定为“资本家”身份的父亲,在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被活活打死。母亲亲眼见证了这一幕:父亲死后躺在泥水里,紫黑色的头,肿得很大,像一根筷子窜着一只大苹果。在影片中,导演无疑对那个“红色恐怖”年代做出理性反思与拷问,并聪明地在镜头下回避了那个“口号喊得震天响、棍棒石头漫天飞”的时代影像。尽管如此,影片还是没能逃过当局明察秋毫的“法眼”,两年过后才得以公映,令观者大为不解、不快。
影片虽非以“演”为主,但几位主角的表演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尤以郑振瑶和赵有亮最为突出,前者将母亲的角色刻画得出神入化,从她的言谈举止中能够看到一位经历无数时代风雨、荣辱的上海女性的坚强和隐忍;后者将作为一家长子身分落差与心理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眼神中渗透着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极易引发观众同情之心。当然,对于影迷来说,最大的看点当数饰演小妹的王祖贤,影片也以“王祖贤息影多年复出惊艳之作”为宣传旗号,尽管她已不再年轻,不再如往昔般美艳。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