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假如导演不是李安

2006-2-8 12: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假如《断背山》的导演不是李安,这种问题能够假设吗?我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斩钉截铁。可以说,再严肃、正经的事情都可以来个另外的假设,想想人类的所谓智慧,经验,大多也来自于这样的思考方式。假如给你一部完成的《断背山》,但不告诉你,导演是李安,这种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观感吗?或者玩个更复杂的,借助一下时间机器的方式,将时钟拨回到李安完成《绿巨人》后的2003年底,当时他对自己失去信心,萌生了退意,那我们假设当时还健在的,他的父亲李升也没有劝导他……于是李安引退成功,又回到早年住家男人的生活中去……


   接下来改编安妮普劳克丝的短篇小说,拍成电影的任务就落在了《大象》导演,格斯范桑特的头上,他很早就公开了自己的同性倾向,但却不喜欢在电影中通过同性恋来表达性政治观点。相信他会继承由《MalaNoche》《我私人的爱达荷》等片中所形成的孤独落寞、颓废不羁的电影氛围,同时结合《大象》一片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客观,可以想象拍出来的《断背山》也会是部很好的糅合理智与情感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美国式的寂寞。而影片在2005年4月可能就顺利地入选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于是,这部“非李安”的影片虽然在美国引起了关于西部牛仔同性恋现象的争议,但在中国的评论界,影迷圈子里,却会是波澜不惊。

  很主流的观点认为,此片与中国观众熟悉的同性恋电影《蓝宇》、《春光乍泄》、《东宫西宫》相比,太过平实,沧桑,缺乏一种限制级爱情所必备的冲动与力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评论界曾经认为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电影中的男性情义,有着一种明显的同性恋的倾向,那这一次的《断背山》的出现,则是对这种说法的一种莫大讽刺。西方人永远无法理解那种在血雨腥风中,所建立起来的侠义之情,他们所崇尚的只是那种在拓荒时期所形成的男性沙文式的牛仔神话,或者在极度落寞,孤寂中“退而求其次”的同性之爱。

  如果要说到此片的背景,也只能认为是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孤立与挑战的背景下,国内民众情绪在极度压抑下,所产生的反弹,向着最后一条传统底线的进攻。而国内流行的朦胧派影评会这么说,看完《断背山》,无法理解片中的两位男主角会爱得那么情深意长、缱绻决绝。这部电影拍得上不及天,下不挨地,让观众实在无法入戏,你试图多想的话,在影片中找不到可以抓住的情感,你如果偷懒的话,影片一定会是颗效力极强的安眠药,是个矛盾,让人想不开,也记不住……

  以上的假设,可能很粗糙,很自我,经不起太严肃的推敲。但我想传达的一个信息是,现在的《断背山》对于华人观众来说,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是由李安导演,他的背景、身份、性格、气质等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是所谓能贯穿东西方的多重信息。然而事实是,单看影片,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非常简单、平实,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电影,而加上了李安,加上国外那么多重量级奖项的承认,我们马上需要换另一种视角,去琢磨、解释、赞美这样一部美国电影,但这种由于某种因素的介入,而强行加入的解读,效果会很好吗?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