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第101年,谁来血战到底?

2006-2-14 18:01  来源:电影世界 作者:红鱼/文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怀疑大过人的一切权利。在2005年年末当我们看到那些喜气洋洋的票房捷报时我们有的不是欣喜,而是对于这个结果的怀疑,2005年的贺岁大战,硝烟纷飞,张灯结彩,却不知伤了多少人的心,我们在欢笑中哀叹,在鞭炮声中气恼,在这个流言缤纷的大字报中怀疑人人都有钱的口号,我们知道,谎言和大片的概念离我们越来越近,所谓华语片的血战,只不过是一纸传言。倒是想起一部叫做《血战到底》的电影,之所以关注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这个嚣张的片名,不是因为里面有我喜欢的吴镇宇,而是因为这是部实在的商业电影,从开拍之处就有着媚俗的迹象,当第六代转行商业,真不知道变数会是几大?

  一、大片的谎言


  《无极》是2005年贺岁大战的第一条新闻,也是最后一条新闻,我很高兴在中国电影100年的时候会有这样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但同时也为着这样一部电影的质量深深失望,以至于在我看完电影后再看到某本电影杂志连续多期的吹捧后我甚至产生了某种即将呕吐的感觉。当电影已经做到让人厌烦,实在不知道捧到那么高票房收入的导演是否应该感到伤悲,而更可悲还是,我们一向尊称他们为大师,即便在他们让我们厌倦。


  2005年的贺岁大战被宣传成为大片云集的时刻,也确有这样的影子在里面,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这四部电影都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独当一面,当这些电影集合起来,我们居然看见,一个烂俗得见不的边的酱盆向我们迎面扑来,让我们躲闪不及,这样的结果是让我们失望的,同样,也让那个曾经坚定华语电影会发展的信心不幸动摇,我们不知道当这些顶尖的制作人聚合在一起如何会是这样的结局,更无法得知那个号称几个亿的投资换来的特技会如何那样的不堪一击,唯一明白的是,那个号称大片的口号,不足为信。


  所谓大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全明星的阵容?还是号称几个亿的制作投资?也许我们的概念仅止于此吧,当年好莱坞大片引进市场的时候所打着的也是这样的旗号,如今华语电影重操故技,惹出了张艺谋陈凯歌的不幸名声,水土不服?还是根本没有能力去操作这样的作业?


  事实上我们回顾中国导演的历程,根本无法找出他们能够操作大片的任何痕迹,当他们拍出了那些在国际上风光无限的电影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也就是他们对细节的完美把握,当然,我们会承认他们的才华,但是我们却坚信他们的长处也只是做一些情调的刻画,而不是恢弘的气势,这在《无极》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某些细节方面导演饿良苦用心,然而,我们却不是在看MV,基本的故事都没吸引观众,基本的表演都没达到及格,或者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当一部电影被拍的无聊之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吹捧这部电影?


  于是我们会想,所谓大片,只不过是一个宣传的口号,是发行商口中的谎言而已,在中国影片制作的条件下,我们实在感受不到那些大片与那些非大片到底有什么不同,3个亿的《无极》特技居然比不上1个亿的《情癫大圣》,你相信吗?不幸这是事实,而2005年年底让我们惊喜的电影却居然不是什么《无极》,更不是《千里走单骑》,而是一部甚至没在内地电影院上映的《杀破狼》,何解?到底何解啊?


  只能说中国的大片都是扯淡的谎话,只能说这个贺岁档的血战充其量只是一些发行商凭空捏造的“神话”,事实上我们宁愿相信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没有在中国发生过,至少那样的话,会给我们留下一些幻想的空间,而如今,实在有些心情黯淡。


  二、不要相信口号这东西


  也许是身处在处处都讲形象的中国的缘故,有时候我们很在意一些电影宣传的口号,比如投资最大,比如拯救市场。


  2005年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口号,这样的境况也出现在2006年的开端,那些“第一”还有“最”的字眼不断地涌进了我们的视野,什么第一部歌舞片,什么最大的投资,什么最重要电影,我们看到的电影宣传仿佛是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开始了,却在一次次失望中,痛恨这些浮夸的口号。


  也有政治家们的宣传,拯救中国电影成为他们的不变话题,2005年有太多人站出来为中国电影摇旗呐喊,大概是因为电影百年的缘故,那些野心家们都将这个年头当作一个宣传的品台,最大的玩家当然就是曾志伟。


  2005年的曾志伟在专业电影论坛发表过的拯救中国电影的演讲超过五次,而在其他场合发表过类似言论的超过15次,其参加的活动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再回头看看,2005年曾志伟主演的电影却一部都没有,香港十大电影中唯一上榜排在第十名的《早熟》甚至让人感觉不关他的事,他所提拔的新人居然没有丝毫的起色。


  所以,我们只能说这是个演说家,空想家。而2005年的电影人们也似乎一直生活在空想的环境里,他们不断地说话,不断地展望,却没有一部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甚至有一次刘德华还说要找108位明星拍摄《水浒》来救市的事,这不免让人心寒,难道所谓的市场只能靠着明星来拯救?难道市场与影片的质量没有干系?连郭富城那样的“老人”都出来拍《三岔口》了,而且还拿了个奖,你怎能不觉得这是个悲哀?


  我们并不是说不需要鼓舞士气的话,然而当一个人没有实际行动的时候光是靠着一张嘴又有何作用?成龙把《神话》说得天花乱坠,最后也成功成为香港全年票房季军,却一直被人诟病不已,这就和内地《无极》的下场相似。难道那些电影人们真的不知道如何拍摄一部优秀的影片吗?


  我相信那些敢于说大话的人都有一定的实力,都有着自己的专长,否则也轮不到他们张嘴,只是不明白的是他们为什么不把那些说话的力气放到实际的工作上去。如果仅仅是一次作秀,那么,对不起,我们不欢迎,我们的影坛需要的是一些真正能做事的人。


  三、第六代的商业开端?


  这个标题看起来很奇怪吧?是的,其实我的目的就是这样,把你们从那些伤心的回顾中拉回来,找些重燃我们期待信心的事情。


  还是说下开头提到的电影吧。其实早在一年前我就知道有一部叫《血战到底》的电影快开拍了,那时候刚看完吴镇宇的《神经侠侣》,知道这个演员还有着年轻的心态想把电影做好,所以就一直关注着这消息,但到后来发现导演是王光利的时候,我不禁犹豫了,一个第六代导演到底能不能拍好商业片?


  第六代导演中去年的王小帅贾樟柯真的让人很失望,倒不是因为他们拍商业片,因为他们的片也不是商业片,而是他们对电影的把握能力随着投资的增加而成下降趋势,这让人很是担心这些即将成为中国电影支柱的人们是否会担当得起这个担子。于是王光利拍商业片的消息传入耳中的时候,不禁一身冷汗。


  关于第六代导演我想不单是我,甚至大部分观众都有着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拍着无病呻吟的艺术片,尽管当我们在看过他们的作品后发现也并非全部是无病呻吟,但观众不这样认为,并且包括大部分影迷都不会把这群导演往商业片方向去想。第六代的商业片?疯了?


  但王光利这部电影却已经成为事实,因为谁也不会认为应采儿和超级女生那个戴眼镜的主持黑楠会联手拍艺术片,毕竟,他们还不够艺术。


  电影的片名也够商业,虽然它的本意只是一种麻将的规则,而电影却是叙述的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甚至有人称这将是新年里跑出来的一匹黑马,但我怀疑的是,王光利能否把握好这个题材。


  老实说,王光利的《横竖横》和《我毕业了》拍得不错,但可以看见的是他在面对一些对非职业演员的掌控方面还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第六代普遍的问题,但如果用明星的话,他们是否又有能力群驾御他们?张元就是个好例子,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著名导演备受指责,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让姜文等人按照自己的路线去走,到了今年,他也不得不搬出一群小朋友拍了个《看上去很美》来赢取自己的名声,可谁料到这部电影居然一拖再拖。


  而王光利呢,我很开心地看到他是用了类吴镇宇这样不大牌却极其优秀的演员,这无疑是个定心丸的作用,至少,他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另外就是这部电影的题材变为了城市,这和那些总是在下层农村找题材的导演不同,至少摆脱了“贫困”的帽子,这是又一个让人对这部电影不产生抵触的另一个原因,难怪有人看完后大呼过瘾,想必是抱着好心态去的。


  而王光利肯定也不会放弃其艺术导演的架子,于是一些绚丽的技巧也将在这部电影中实现,听女主角说这是用一个支离破碎的手法讲述一个关于都市人心态的故事,我们不怀疑他的手法,却同时在疑问,这样的艺术加上这样的商业会是什么样的电影?


  古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根据目前的良好反应,难道王光利已经包揽了?不知道,只有期待,期待一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是兴奋的,希望不要让我们失望。


  四、给年轻人多点机会


  2005年那个下雨的黄昏,当我采完余文乐的时候他诚恳地对我说,给年轻人多点机会。这句话我一直印记脑海。


  说实话,现在的电影世道真是不怎么样,拿香港电影为例,2005年香港电影的困境不仅仅是一个影片数量的问题,甚至还有质量,以及票房上座率,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香港本土影片的上座率仅占全港票房的三成,也就是在为数不多的看电影人群中,十个人有七个都是冲着好莱坞大片的,而本土影片几乎无人问津,所以在去年香港本土影片的票房榜中,排得上号的优秀电影寥寥无几,多是些如《头文字D》般靠着明星效应上榜的电影,上榜的前三名中,也只有一部《童梦奇缘》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优良制作,而这也靠的是刘德华的巨大影响力,往下排去,怀念难让人相信这就是2005年度的票房总榜,比起去年类似《功夫》之类的质量来,有明显的下降。


  优良制作得不到好的成绩,这就早成了一个严重的困境,就是许多不错的设想得不到好的投资,好的上映机会,就拿《杀破狼》来说,这部早已制作完成的电影一直拖到年底才上映,而另外的类似《武侠梁祝》之类的电影却一直拿不到投资,正如唐季礼所说,如果想告诉老板要拍一个爱情片他们决不同意,所以在《神话》拍摄的时候他只有说是拍武打片。


  没有投资,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显著问题,市场已经不允许玩票,那么那些凭借玩票而搞出好电影的导演也就不敢放开胆子去做一部自己风格的电影,这是当今电影没有再出现精品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譬如新浪潮,譬如银河映像,在这样一个市场里绝对不会再度有这样品牌的崛起,更多时候是一些导演的粗制滥造,而就在这时候,人们却不断地期望好电影。可以说,这样的困境已经不是一朝的事了,而电影市场要想复苏,则必须打破这一怪圈。


  幸好的是还一批年轻人在为着电影的理想而努力,还是拿《杀破狼》为例,这部没有在内地上映的电影一面在香港取得了非常优秀的票房答卷,一面在内地打破了《无间道》的DVD销售记录,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口碑上都取得了圆满的丰盛结果,尽管从某种意义上看,这部电影有着太多的缺陷,但是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激情,一种力量,一种只有年轻人才敢尝试的暴力。


  叶伟信,以及甄子丹,或许我们说他们是年轻人会被他们暗笑,然而在现今的电影人中间他们已经足够年轻了,年轻得需要用这样一部电影来证明,证明中国电影不会亡,证明中国电影的接班人还是有的。就是在这样一种呐喊中,我们才看到了中国电影的一点希望,我们才迫切地期待着《龙虎门》。


  同样现在让我们能抱有微弱希望的也就是那些第六代导演了,虽然这么多年了,他们都已经不年轻了,但是从经验来说,他们还是新人,是没有定型的导演,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不少变数,尽管在这些变数中,有些人失败了,但还是有着更多的人开始前赴后继,比如去年伍仕贤的《独自等待》就做的不错,该奖励,还有王光利的《血战到底》,甚至贾樟柯的《青铜时代》都是值得期待的,毕竟,作为中国唯一有希望的一批导演,他们将会是中国电影未来的支柱。


  而这些人想必也不会让我们失望,在我们的臆测里,这会是个年轻的2006年,不会像2005年底那么“苍老”,那么惨不忍睹,当然,这只是我们的臆测,因为毕竟在这样的一个糟糕的环境里,他们幸运地拿到了不错的资金去拍摄这样的电影,已经是足够幸福的了,他们没有理由去糟蹋自己的招牌,断自己的后路,而同时,作为影迷的我们同样也不会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就否定他们的电影,就像如今有很多人否定他们之前的作品,但是中国电影的兴盛有谁不想呢,虽然这个想法一年继一年逐渐趋于飘渺,但我们却开始懂得把握住微弱的希望,既然第五代已经让我们失望透顶,那么,开始看看第六代,也许他们会有些许惊喜呢。


  不管如何,我们是有足够耐性等待的,当然,我们也会更热情地对新生事物报着期待的态度,香港也罢,台湾也好,内地也行,中国电影不能仅靠着那帮老家伙撑腰,也不可能靠着拿奖存活,惟一的办法就是商业化与艺术化的完美结合,在这条路上,那个叫王光利的导演已经开始走了,能不能走好我们尚且不知,但无疑这是值得我们去期待的,但愿的是,这一步他能走好,为中国电影的第二个世纪开一个好头。


  中国电影需要年轻,这是不争的事实。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