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当波兰斯基遭遇狄更斯

2006-3-8 13: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亚哲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看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纪被挤兑得惨不忍睹的高贵气质与残留唾液,总是会莫名其妙想起德里达死时的话语:活着思索虚无,逝去皈依神秘。总让我愤愤于东欧那几个说着法语兴风作浪的多血质人士:媚俗的虚无主义者昆德拉,还有疾风暴雨的变态狂躁电影人波兰斯基。而我自阴暗孤独童年迷恋德纳芙开始,就无数次纠结在波兰斯基编制的巨大而迷离的恐惧疯狂世界里。



    偶见2005年波导拍摄PG-13文学经典《雾都孤儿》的荡气回肠预告片,不得不强行压制观看1971年《麦考白》的血腥所带来的神经痉挛,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我看见波兰斯基狰狞坎坷的脸庞,狡猾而带着戏谑,像2002年获得广泛正面讴歌的《钢琴师》,带着假惺惺唯美的人道主义精神,游移地展示一个70岁电影斗士告别愤怒幽暗世界的姿态,但仅仅是一种姿态而已,硝烟过后,一片狼藉。

  在涉足狂飙突进的莎士比亚以及无产阶级三农时代叙事大师哈代后,我实际上很难想象在生命垂暮之年,波兰斯基选择狄更斯的理由。我甚至认为波兰斯基改编《双城记》的可能性要比任何其他作品大得多,但我隐隐约约看到,在奥斯威辛失去母亲的9岁犹太儿童波兰斯基在看到这本欧洲所有学校少儿必读读物时的震撼表情。而我终于可以咀嚼,波兰斯基实际上在回味自己那一段奥利弗忒斯特式的童年,优游于那个惨绝人寰的时代,还有永不能冲淡的迷失记忆,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的阴暗勇气抗击这个世界的冷血和铁石心肠。Atrocity(极度的残暴与血腥)主题永远再现,从1838年小说首次出版遭致维多利亚时代优雅舆论的指斥,狄更斯阴暗深邃的伦敦世界延续数十年,不得善终,沉沉阴霾,窒息而破碎,心灵伤痛,凄切不已。遥想好莱坞的趣味,像艾弗里钟爱的奥斯丁或者是福斯特,都带着英伦的阳光。很少有人会去染指冗长漆黑的狄更斯,恐惧混迹于小说中经常的恶魔及救世主的角色。就算是73岁的波兰斯基,银幕中的奥利弗形象都那么英俊、朗朗,带着绅士阶层的尊贵与矜持。

  一个犹太导演究竟能为我们做什么?黑夜中踟蹰于穷街陋巷,沿着涂鸦的墙壁及屋檐,像饱受欺凌的爬行动物,缓缓穿越不可抵御的酱黑夜色,唯一的目的就是觅食。

  波兰斯基的影片是会得奖的,但是狄更斯的杀人情结坚不可摧———流离失所的女人会因为善良而杀戮,脏兮兮的无家可归流浪儿童会为了一个带血的馒头而杀戮,狄更斯期望我们黑夜中嚎叫悲鸣,窒息于肮脏的血光之中。而狄更斯,他期望的还更多,尽管时光已经流逝。




相关链接: 于小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