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冯小刚“夜宴”,从剧本进入了误区

2006-8-29 14:19  来源:网易 作者:wuzm555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随着大量剧照、片花的出笼,根据已经观影者的客观评论,电影夜宴越来越令观注者失望。这部冯小刚导演宣称要给中国文化拨乱反正的电影,怎么看都缺乏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更象中西方电影遗留的残羹拼盘。

  首先说电影剧本脱胎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就是艺术大忌和硬伤。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绝对不是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成功,而是包含文字语言创造的意境语境艺术形象等众多的优秀集合。改动名著的语言环境拍摄电影,很难成为成功的艺术创造,更多被视为打着艺术旗号商业行为。你能想象英语的红楼梦能忠实原著成为经典?凡是违背这个不成文规则的电影,鲜有成功记录。日本人多次想拍摄三国题材电影,最终仍然和华人导演吴宇森合作拍摄华语电影,商业片尚如此。要把夜宴拍成古装正剧的冯小刚却卤莽从事,给夜宴留下天然硬伤。

  英国人上个世纪40年代就把《哈姆雷特》搬上影幕,中文名《王子复仇记》,拿下了1948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等大奖,被奉为经典,60年来英语世界的电影导演想重拍的,最后都知难而退。前苏联70年代有导演拍了一个类似题材的电影,虽然公认相当出色,甚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比英国版都出色,最终奥斯卡上仍然空手而归,无一提名。根据莎剧改编的电影虽多,其中不乏劳伦斯.奥立佛、奥逊.威尔斯、黑泽明及格里果利.柯静采夫等电影大师,特别是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莎翁名剧《麦克白》、《李尔王》改编的影片《蛛网宫堡》(1957)和《》(1985),在西方上映时,都受到广泛重视。西方有影响的电影界人士一致认为,无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黑泽明的影片远比西方根据莎翁同一剧作改编的影片好得多,最为完美地体现了“使舞台的固定空间适应银幕的空间”的改编原则。其中的《》,也是黑泽明所有电影中最受评论界和观众好评的,可是依然和奥斯卡外语片奖无缘。由此可见根据西方名著改编电影是多么不讨好。有人叹息,《》如果不是宣称根据莎剧改编,将无可争议地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乱把李尔王和日本战国时期故事结合在一起)。

  相反,奥斯卡外语片奖不止一次给根据相应语种的经典著作改编的电影,比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以及《战争与和平》,虽然后者是意大利等国家的导演和演员参与创作的。

  冯小刚导演要拍中国古装正剧,诠释他理解的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历史。完全可以从丰富的中国历史题材寻找营养,完全可以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寻找改编对象,套用一个世所周知的英国戏剧名著作故事框架,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化,令人怀疑导演的诚意和功力,优点当然是可以快速拿出剧本,节省创作时间,但也使整个电影一开始就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难以让中西方观众信服。

  剧本既然打了名著的旗号,在主要情节上就要尊重原著。这是改编名著的基本规范,黑泽明拍《》,虽然主体轮廓甚至基本场景都忠实原著,只是根据电影特点删掉一些台词,用画面语言重构意境,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好评,最终仍然不被奥斯卡评委青睐。夜宴的框架却已经改的面目全非,和莎翁原作大相径庭,其中不少人物关系更象话剧《雷雨》的内容,众所周知,另一部制作中的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根据《雷雨》改编的,和众多媒体铺天盖地指责张艺谋的电影跟风夜宴恰恰相反,《满城》剧本早在2004年以前就完成,04年上半年已经给《雷雨》作者女儿看过。冯小刚的《夜宴》剧本是05年上半年才创作,剧本某些情节明显有跟风嫌疑,剧本跟风而电影抢拍,就是业内忌讳的恶意竞争行为。虽然编剧盛先生委婉解释根据演员情况作了调整,并把不少情节的改动归之为章子怡的建议。大家却都明白,剧本改动的决定权在导演,而不是演员。

  曝露的片花剧照显示,剧本的故事情节还不是最大的硬伤,而是其中表现的文化符号与中国历史文化大相径庭,号称要给中国文化拨乱反正的冯小刚导演竟然在“夜宴”中极大歪曲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根据剧照信手就可以举出“夜宴”的若干硬伤:

  一:完全没有历史依据,完全没有中华色彩的皇宫

  冯小刚把夜宴历史背景最初定为唐朝,后来又有报道定义在唐之后的五代时期。为了体现他要表达的“高贵的寂寞”,除了用电脑制作了一个模糊不清的皇宫外景,就是在摄影棚搭制了一个黑色为主调的宫廷内景,间杂简单的纹路。里面的枝型吊灯(15世纪才在欧州出现),鹿角灯台(50年前北美黑人喜爱),金蛇乱舞的屏风等一系列不伦不类装饰,和中国五代风情完全不搭噶,任何时期中国也没有这样的皇宫和造型。

  二:和历史风情相去甚远的服装,冠冕,面具

  拍古装电影故事片,当然不必严格按照历史,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不过冯小刚声称自己拍的是古装正剧,要给中国文化拨乱反正,那么就不要离历史事实差距太远,不要偏离中国文化的主体符号。

  遗憾的是,《夜宴》里冯小刚完全搞错了很多基本的历史常识,服装的色调风格和五代十国相去甚远。五代十国虽然不如盛唐富庶奢华,但洋洋丝绸大国,皇后皇帝竟然都捞不到一件真丝衣服穿,未免朴素过甚,机绣的图案,也昭示服装投入的不足,式样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皇后打马球的红风衣,脖子上还有2颗形似纽扣的玩意。

  皇帝的冠冕,特别非常正式场合戴的束有12旒珠带背板的冠冕,从西周起就是皇帝祭祀专用,其他场合是不会使用的。夜宴里面的皇帝(葛优饰)自始自终都戴着本来祭祀才戴的冠冕,违背了起码的历史常识。

  如果说冠冕不当还是细节,夜宴中无处不在的面具,就完完全全偏离了中华文化,成为了误读和歪曲。

  中国民间祭祀宗教活动,面具文化并不罕见,不过汉以后独尊儒术,反对一切怪力乱神,面具文化在官方皇家完全没有存在的空间,历史上若干出土的皇家墓陵和达官贵人的坟墓,都没有任何面具存在的证据。例外的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类似面具的文物出土,但是三星堆文化是公元前一两千年前的古蜀时期,和五代相差颇远,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符号。而《夜宴》中皇后戴面具打马球的场景,实在和历史史实不相吻合,冯小刚拨乱反正的豪言,只会引来历史学家的口水讥笑。

  三、艺术表现没有什么创新

  普通观众可能更大的感受是《夜宴》的老套,画面情节不够新鲜,外景内蒙安吉都是其他影视剧多次出现了的。动作武打毫无新意,面具、雪地伏兵等噱头都是美日欧电影里用烂的。一部艺术表达平庸的电影商业潜力相当有限。

  夜宴中的历史文化硬伤源于剧本的仓促和导演的准备不足。也许《夜宴》的软肋也不容忽视,从剧情看,夜宴里面死亡场面甚多,如果导演认为只有多多死人才能表达一部电影的悲剧成分,那实在是缺乏起码的艺术素养。有关问题以后再讨论。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