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父辈的旗帜》一张照片引发的思考

2006-10-27 8:25  来源:新浪 作者:blueapp0337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因为其角度比较新颖和值得琢磨。我们知道已经有那么多描述二战的电影了,如果只是一再的强调战争本身的残酷,必定没什么太大意义。所以再拍战争片必须要找到新的角度,引出人们新的思考。感觉斯爷爷和伊爷爷看中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明智的。的确这个探讨角度很新颖,虽然拍摄手法并无太多突破之处,总算是让人们没有觉得跟以前的二战片有太多重复。说到这里,想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爱看战争片?是因为他血腥?是因为看着打死敌人很过瘾?还是我们的生活需要些感动?或是希望一遍遍看到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许每个人看战争片的目的都不同,但是关于战争,总有太多的东西要记录,太多的情感要表达,太多的意义要讨论,太多的事迹要铭记。于是即使他们不断地拍二战,我们还是不断的有兴趣去回味那些壮烈而惨痛的记忆。也许我们人类还是很虚心的,从心里,我们渴望从那些战争里学习到些什么。

这个故事的重点其实并不在这场战役,而是在那张‘五人扶旗’的照片和其影响上。硫磺岛战役只是一个背景,即便是换作二战中其他的美军战役,故事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导演的本意是要通过对于那张照片引发的‘英雄崇拜’给予辛辣的讽刺,同时通过三位照片里士兵被当成英雄后的内疚与对残酷战争的回忆来重新给 “英雄”定义。


那张照片的来源说起来非常可笑。是酱紫的:话说在硫磺岛战役中,领导命令几位美国士兵爬上一座名叫Suribachi的土堆小山,在上面树立起美国国旗。看到国旗升起,山下一片欢呼。。那几名挂国旗的士兵就留守在山头没有下来。然而没一会儿功夫,一个变态高级指挥官突发奇想的非要那面被悬挂起来的国旗,于是另外五名士兵被命令上去把那面国旗换下来,再换上另一面国旗(你说这不是有病是什么?)结果五位士兵也没多想,心说领导说咋样就咋样吧,于是吭哧吭哧爬上去给旗子换了。诶,命运就是个这么神奇的东东,在他们换旗子的时候凑巧来了个四眼摄影师,时间抓的刚刚好,在五人扶起旗杆的一刹那“喀嚓”照出了这张伟大的照片,扶旗的五人瞬间成为了“英雄”。但是当时他们还一点都不知道,要知道的话,估计都会把脸转过来,好歹摆个pose或微笑一下,怎么着也不能留下五个背影啊。。特别是Ryan Phillippe同学,在最下面,正好做出一个撅屁股看着怪难受的姿势,不仅差点闪着腰,结果最后还被误认成了其他人。。。冤死了。。。。但是最冤的还是第一次挂旗子的那几位同学(保罗沃克同学就在其中),本来挂旗的功劳是他们的,当时觉得也挺自豪的,没想到还没几分钟就让人给换了,还被全抢去了功劳和风头。。。真是倒霉催的。。死不瞑目哇。。。最乐的是保罗沃克同学,命运真是拿他开玩笑。在战争中牺牲了的他本是第一批挂旗的人,但阴差阳错的被当成了第二次的而被一同“纪念和表彰”了,这本算是幸运,可是最后还被人“揭穿”于是又楞被从名单上撤了出去,让他母亲伤心的眼泪花花。。如果保罗还活着,回家后一定被他妈数叨“你怎么就那么缺心眼儿呢”。。。

五人中的三人在命运之神的眷顾下一路创过鬼门关。。。只见多次回忆中他们前后左右的士兵先后被子弹、炮弹打倒, 只有这三个人,居然怎么都没事。。你说这不是命好是什么。。试想如果那照片里的五个人都死了,会不会就没这个故事了?不会的。。因为英雄是可以创造的,反正照片里五个人都没脸,还不说谁就是谁。。。所以无论最后活下来的是谁,他们都将成为那照片里的英雄。只是凑巧的是,五人中居然真有三个就活了下来。以照片为证,这三个人就被媒体和社会抄作成了大英雄,受到了国王般的欢迎和掌声、明星般的追捧和崇拜。同时,三人也成了战争酬款的“宣传工具”,一路在美国各地的欢呼声中上台动员大家为战争捐钱。


面对突如其来的优待,三个人从来都没觉得真的开心过。一次又一次,战争中那些血淋淋的画面不断在他们脑海中闪现,让他们这个“英雄”作的既心虚又心痛。一开始他们都有想,作英雄只是为了酬款宣传用,反正目的是好的,可是后来,名利、金钱、虚荣心的诱惑渐渐模糊了他们的视线,使他们也迷失了自我。这时,印地安裔士兵Ira Hayes (Adam Beach)是其中内心“挣扎”和“负罪感”最大的。眼见那么多兄弟死于战场,特别是他最崇拜的好友死在他身边,让他受到很大的刺激。他开始酗酒闹事,最后被终止了宣传活动。

但是命运却不会眷顾你一生。在此事后的一两年中,他们的“英雄事迹”很快被人遗忘。。当光环从他们头上消失后,生活恢复了一如既往的残酷和平淡。




影片像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有不少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牺牲士兵的英勇,以及和平的可贵。这也是战争片逼不可少的。此片中的战争场面都是通过三位幸存者在接受别人“英雄膜拜“时候,心中的“愧疚感”导致的脑中不断闪现的残酷回忆展开的。这些回忆片段被他们在宣传中的故事所隔开,并没有连续轰炸而是形成现实和过去的穿插。但是相比以前的几部二战影片,本片的战争场面并没有成为影片的重心,而是起到解释三位士兵内心挣扎与痛苦的作用。也是为了引发观众的思考。


说起导演伊爷爷,也真是算很不容易了。你想想看,他之前的]神秘河]和[百万金贝]已经使他达到了事业的顶峰。What happened next when you on the top of the hill? 齐呼:“Down!” 一般人的确如此。。可是老当益壮的伊斯特伍德爷爷却仍然挑战新的高峰,即便是最后这部影片没有前两部的成绩好,它也绝对不会被说成是退步之作。试想好莱坞能做到连续三次冲向电影艺术学术最高峰的又有几人呢?正如之前的预料,虽然片子的票房不乐观,评价还是非常好的。当然这也得益于斯爷爷的推荐(据他自己说是他先发现的故事想要拍的,然后把点子给了伊,一拍即合,他自己作制片人)和有才华的秃头叔叔(Paul Haggis )的全力相助。



此外,本片因为人物很多,并没有去突出一个两个人,所以也没请大牌演员,反倒是请了很多“优秀的配角”。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跟在首映式上时一样,看谁都眼熟,绝对是熟脸,却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三个主演也不是大牌,虽然Ryan Phillippe同学算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但是却是三位“英雄”里最没有突出描写的,因为这个角色没什么个性,完全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而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反道是那个印地安裔美国士兵Ira Hayes,因为他是三人中“最痛苦”的一个,在他身上还出现很多关于“种族歧视”的讨论。这些演员大的小的,都优秀的完成了自己的表演,虽然也许没有太突出值得点出的经典表演,但是优秀的群体演出也给影片加了不少分。

看完这部电影,导演老师给你的作业是,要你思考的这样几个问题:

1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人?如果都是,要不要对活着的人进行表彰?

2 英雄到底能不能是永恒的?还是说像罐头是有保质期的?过了期就会被扔进垃圾桶?

3 作为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人,是否应该为自己还活着而同伴却死了感到羞耻和自责?如何去面对国家人民的表彰?

4 那些去打仗的人,不顾自己的生命而拯救战友,在枪林弹雨下冲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只为了国家吗?还是说像影片中对白里说的“是为了一同战斗的兄弟情谊“?

5 一张象征胜利的照片是否值得全国如此吹捧和纪念?是什么让它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是人们对英雄的渴求,还是虚荣的以此作为胜利的标志?

6为什么尽管三人在讲话上一再强调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才是英雄,但社会和媒体的焦点仍然是在他们身上?而他们的存在的确也助长了美军的士气,树立起这样的“偶像“作为榜样是否是必要的?



老伊并没有在电影里直接给你这些答案,他要的就是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严格的说此片不是一个“战争片”而是一个以战争为背景的故事片。

一张小小的照片,引发了这么多思考。Image是一种很强有力的媒介,可以传达很多信息。所以照相机和电视机的发明都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变革。电视代替报纸成为最有力量的媒体也是因为它能提供更逼真、更全面的动态画面。这一张照片引出的不仅是人们对战争残酷的反复讨论,更引出了媒体、舆论对于人们生活、思想、观念的重大影响,以及对英雄主义的从新审视和探讨。
相关链接: 高峰 Adam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