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有关《三峡好人》

2006-12-8 11:27  来源:豆瓣 作者:ryblur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前头有幸在北大百年讲堂看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的点映.
  
  随便写写我的看法,我觉得这部片子还不错,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条一条说.
  
  理解这部片子其实就是两句话,但不是说这片子就达到了这两句话的高度_
  
  巴赞的"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人道主义."
  
  安东尼奥尼的"我只关心人."
  
  贾樟柯一如既往的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坚持写实主义的风格,他想记录的就是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放映后的演讲里他几乎都要哭出来,他对电影的记录本性看来是理解并坚定不移的.
  贾樟柯想要表现普通人的情感,这恰恰在<世界>里失败了,世界里的长镜头里的人物好象就是无言的做一个姿态,显的毫无意义,<好人>里可以说表现普通人的情感贾樟柯做到了,虽然并不高明,但是在目前人心浮躁,物质至上的中国影坛,已经很不容易了.这种以人为本,表现普通人生活的人道主义,我们需要.
  
  1.用镜和运动,<好人>表现手法依然是贾樟柯惯用的长镜头,在一个镜头中完成一个场景叙事,没有依靠剪辑,更没有好莱坞的3镜头.具体对话场景一般都是固定镜头或者镜头随人物出画入画.有几个长镜头拍的不错,人物不断出画入画背景也随着改变同时对话,作到了强调空间的开放性.贾樟柯想让镜头动起来,但是,他除了让摄影机摇和平移还有画内的人物运动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手段了.
  <好人>全片几乎没有纵深方向的运动!!!推和拉也几乎没有!更别提更丰富的运动了.这是影片的重大缺憾!
  
  2.影片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在摄影机运动同时背景的改变,几乎整个影片里,人物背景和环境,天气一直在变,丰富好看.而一个镜头内部经常是远中近多景别都有东西可看_
  
  
  3.环境设置_贾樟柯很想抓住环境,他用了大量的镜头来对准环境,也抓住了一些明显的三峡和拆迁
  的特点.也在通过他以前那种电影里其他媒介表现时代背景,如电视报道,流行歌曲等等,在表现拆迁上表现的不错,但是感觉他没有抓住三峡地区城镇的一个重要特点,那里的城镇不是建在平原,而是长江边的山上,城里的路经常有下坡,2个地区的跨度非常大,<好人>里几乎没有表现这个特点.我觉得如果用摄影机手持跟拍一段下坡路其实是很好的.但就是没有.
  
  还有几个出彩的地方就是贾樟柯把安东尼奥尼<奇遇>里结尾那个著名场景直接拿来用了_也是片子里拍的最好的几个场景.
  女主角和他的丈夫在河堤上见面了(其实他们的感情已经破裂了),丈夫拉着妻子在一个平移镜头中跳舞跳,停下来后两人的距离拉大了,大坝作为背景正好把丈夫罩在里面,而妻子则完全处于堤坝外面,背景是河水.直接说明了他们的距离和隔阂,在对话后,他们又转换了位置最后丈夫和妻子都离开自己的背景进入对方的背景呈相对的方向出画(这倒是一个对角线运动)
  
  男主角去见他16年没见的妻子,他们坐在个破棚子里,破烂的棚子正好把妻子罩在其中,男主角则在棚子背景外.效果也是一样的.
  然后在船上妻子隔着窗户看他丈夫和船主吃饭也很明显交代了人物关系.
  男主角最后决定带妻子回家,他们在一栋正在拆的大楼里,,墙上则有一个大洞处于画面中心,能看到楼外的城市.两人距离不但近了,都在以墙为背景的空间里,妻子给了丈夫一颗糖,丈夫则把糖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吃下,也很明显交代了人物感情的变化的细节.
  
  在空间上是很开放自由的,贾樟柯通过人物动作(如扔烟到画外),声音(画外音)总是让我们意识到画框外还有空间和人物,比较精彩的是一个场景里在画框的一侧出现抽烟后吐出的烟雾,让我们意识到画外还有一个正在抽烟的人.
  
  3.光影上没什么特点,自然光取景比较多.
  
  4.叙事结构上,贾樟柯把第1个故事分成两段,寻找在前,中间夹上第2个完整叙事(也包括寻找和找到2部分),最后再把第1个故事找到放到结尾.这样其实就是4大部分.
  
  再就是所谓的"符号学"了.贾樟柯认为,烟,酒,茶,糖是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起着感情沟通的人情作用,并不是符号那样产生固定意义.
  贾樟柯是在强调烟,酒,茶,糖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要性,所以他分别在叙事的画面中出现"烟,酒,茶,糖"把影片分成4个段.同时摄影机也有很多以往贾樟柯电影里的特写来表现物_如钞票,瓶子等日常用物,烟,酒,茶,糖这4样物品也作为人物情感沟通的手段的影片母题一再出现.只是茶显得有些薄弱.
  
  5.剪辑_剪辑做的很好,尤其是用剪辑来产生视听效应,片里有2个例子_
  一.女主角找到他丈夫以前工作的单位,厂早破产了,负责人说他丈夫的东西还没拿走,让她跟他去拿,然后是黑屏,突然"哐趟"一声和刚才镜头中平静产生鲜明对比的巨响,影院里很多人都吓了一跳,尤其是前排的,然后我们看到门开光进来,原来是开那扇很久没开的门.
  
  二.在工人们看演唱中突然剪辑到他们工作砸墙的场景,也落在锤子砸墙的响声上,我亲眼看到我前排一个观众吓的一哆嗦.
  
  6.声音,首先得说影片的声音有些设计还是可以的,直接运用声音参与叙事,那些表现拆迁的背景音也安排的不错,嘈杂的声音运用的也挺好(厂里吵架那场戏里从能听清到最后吵成一团,已经听不到他们说的是什么了).包括在拆楼的场景里和画面一起形成的节奏也很好.
  
  但是__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好人>里的声音恰恰最大败笔,因为<好人>里的声音完全没有空间感,从画面外传来的声音几乎和画面内没区别,很多背景音干脆就只有强弱的区别,画面右传来的声音和画面中间的声音根本没区别,甚至于一个场景里屋子里传来答话的声音和屋外的问话声音竟然没有区别,处在一个平面上!
  我专门注意了影片结束后的字幕,没有用杜比系统,也就是说,声道可能是原始的1.0的(北大讲堂是6.0的杜比声道配置,声音效果非常好).
  
  对这种有意的声音设计和原始的没有空间的声音效果的矛盾,我感觉很困惑,贾樟柯的前4部影片也有这个毛病,他忽视的恰恰是最影响他写实影片最重要的一个逼真性问题.
  
  7.最后说说争议很大的那3个"超现实主义"场景.一个是出现了UFO,那个场景里第1个故事男主角在江边天空忽然出现了一个飞碟,镜头随着飞碟平移,跨越了一个空间到第2个故事的女主角也在江边.
  第二个是女主角晾衣服后回屋,窗外那个荒废的纪念碑突然像航天飞机那样底部喷火直直的飞出画面了.
  第三个影片结尾,男主角看到正在拆的2个楼间有个人在那上面走钢丝,男主角回头看了看镜头还(直视观众),我觉得第3个用的还比较靠普.
  
  据贾樟柯答提问的说法他就是拍片是想到在这个巨变的环境里会不会有UFO外星人看到,就放上去了,那个荒废的纪念碑他觉的跟环境特别不协调,他想能不能让它飞走,就也做了.
  
  我认为这是个制作心态问题了,贾樟柯很明显在顾及到评论什么的,他不想要和以前一样让别人说他默守成规,他想要有突破,想往现代主义那边靠,所以就整点这样的花架子,事实上这两个场景几乎没什么意思,第1个直接跨越空间转场就够了,格不住用UFO在2个故事间建立联系.
  第2个那个纪念碑确实很丑,和环境很不协调,贾樟柯的意思就是讨厌这种和环境不协调的东西?
  
  我认为这3个场景第3个完全可行,前两个基本毫无用处,反而和影片的整体写实风格显得很不协调,也就是卖弄个悬乎吧.
  
  
  总之,总体上<好人>有些亮点,还可以,缺点也非常明显,如果你看了今年达内兄弟的<孩子>谁高谁低立刻就出来了.
  
  
  最悲哀的是结束后的提问,片里有个人物是城里的小混混,爱看周润发的电影(<英雄本色>,<赌神>)所以他一举一动,姿态语言都在模仿片里的"发哥"(对香港电影的致敬和录象厅回忆一直是贾樟柯影片的一个特点)那个人物说了句周润发的台词_"兄弟,我们已经过时了,这个江湖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好象是<英雄本色>里的台词,其实就算你不知道也能从那个场景里看出那是周润发电影里的台词).
  
  结果一个北大的女生举了半天手就说她非常喜欢这个台词,她认为太深刻了,很有意境,问贾樟柯是怎么想出来这个台词的......
  
  太悲哀了,一部关注人的艺术影片,没有得到她的理解和感动,反而是片里那个香港娱乐片里的台词让她喜欢的不得了.



  这也就是中国电影观众的水平了,怪不得艺术片没市场.


相关链接: 贾樟柯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