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特吕弗的“文化上正确”

2006-12-21 12:35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李洋(虎皮)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关于特吕弗与戈达尔的决裂,我尝试提供了一种解释:文化上正确。对于特吕弗,对于这本传记,以及看特吕弗、读特吕弗和想象特吕弗的那种愉快,真是说也说不完……


 



 



特吕弗和戈达尔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是影迷出身,都是有过渡看电影的癖好,都投靠在《电影手册》门下,都成为新浪潮的旗手和英雄,最后参加五月风暴,在戛纳革了电影的命。但他们似乎始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哪怕像萨特和加缪那种曾在酒吧对酒长谈直至夜深人静的亲密经历,他们都没有过。当年,22岁的特吕弗以旁听人身份泡在《电影手册》狭小的会客厅里高谈阔论时(1953年),戈达尔却坐在人群中很少说话。后来,他们伙同罗麦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形成小集团,篡夺了《电影手册》的权(1955年罗麦尔接替巴赞任主编),因他们都崇拜好莱坞电影,所以巴赞称他们是希区柯克霍克斯派Hitchcocko-hawksiens),特吕弗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但他成了这个团伙的核心人物。他因参加论战而在巴黎文化界名声大噪,而戈达尔却一直独来独往,从不跟别人谈起自己的私生活。那个时期,特吕弗与戈达尔一直用来称呼对方。
新浪潮十年19591968)是特吕弗和戈达尔关系最的时侯,这批希区柯克霍克斯们在电影创作的起步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特吕弗让戈达尔写剧本,戈达尔给特吕弗介绍演员,有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感觉。但据特吕弗回忆,即使在新浪潮时期,友谊对于戈达尔来说也只有一个意义,他非常聪明而且很会装算,大家都原谅他的心胸狭窄,但所有人都能证明,他那不可掩饰的小心眼儿在那时就已经有了,你总需要帮助他,给他提供服务并等待着他的回报。”1这回报就是70年代开始,戈达尔对特吕弗、夏布罗尔等人的谩骂、抨击和嘲讽。
1973
年,因日以继夜》事件两个人正式决裂,这在我去年发表于《文景》杂志一篇文章中说过了,戈达尔对特吕弗的攻击非常突然,特吕弗搞得很不痛快。他一直看中戈达尔的评价,虽然特吕弗没有正面回应戈达尔,而选择一直保持沉默,但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进入了电影生涯中最矛盾、最自我怀疑的时期。



从此后两个人再也没见过面。据戈达尔后来回忆,70年代中期他和特吕弗曾在纽约偶遇过一次,两个人碰巧住在同一间旅馆。戈达尔回忆说,特吕弗拒绝与我握手,我们正好在大厅门前等出租车,他装作根本没看见我。”2这种僵化关系可见一斑。
事实上,戈达尔在那时从未停止过对特吕弗的攻击。他公开声称:我觉得特吕弗绝对不懂拍电影。他只拍了一部真正与他有关的影片,就是《四百击》,这之后就停了,之后他只不过在讲故事罢了。特吕弗是个谋权篡位者,如果他能进法兰西学院,我相信他一定能干得不错。”3
整个70年代,两个人的关系跌到了历史谷底,他们的电影也走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戈达尔在维尔托夫小组用电影去支援工人阶级斗争,扶持第三世界,而特吕弗则彻底返回他年轻时曾猛烈批判的法国电影的优质传统
1980
年,是戈达尔主动向特吕弗伸出了和解之手。他启用刚刚出道的伊莎贝拉

相关链接: 于戈 文章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