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考验聆听的Shakti乐团

2007-1-1 22:05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莲花足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Shakti是指印度的一个女神,同时也是一种阴性能量的象征。而与这个词同名的乐队是一支由吉他手John McLaughlin、塔布拉鼓手Zakir Hussain、小提琴家Lakshminarayana Shankar以及格塔姆敲击手T.H. "Vikku" Vinayakram(在第一张专辑中是Mridangam乐手Ramnad V. Raghavan)组成的擅长即兴演出的融合乐团。说Shakti乐队演奏的是印度音乐就象说他们演奏的是爵士音乐那样荒谬。印度的塔布拉鼓和格塔姆陶罐加入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而非某种音乐的代名词。这个诞生于七十年代的乐团就象那个五光十色的年代那样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就如乐队的一首名为Happiness is Being Together的乐曲曲名那样,Shakti乐团的核心创作方式就是在一起演奏。他们通过乐器传达瞬间的想法,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只要某个人的脑海中闪出一丝丝的火花,它马上就会引发周围几个乐手心中一连串的反应,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使得音乐向一个不知名的方向前进。象这种在乐手之间你来我往,互相拆招的交流方式就是真正的团队即兴音乐。其实你只要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音乐发展方式十分类似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当你在雨中要想快速通过一个坑坑洼洼的地段时,你就绝对不能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只能完全凭一瞬间的感觉走。最后,当你走出那个地段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当时瞬间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最正确的。整个音乐团队要想做出这种瞬间选择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几个乐手之间的心灵相通。这种相通来源于彼此的真诚相待,毫无芥蒂的沟通以及对于各自文化的尊敬和熟悉。七十年代的著名乐团Weather Report做到这点,Return To Forever乐团也做到了。当然,我们的主角Shakti也同样做到了。而一个很好的反证就是John McLaughlinRemember Shakti乐团。



 


乐队:Shakti
发行时间:1994-08-19
唱片名:Natural Elements


 


在这个以怀念为目的的乐团中Lakshminarayana ShankarT.H. "Vikku" Vinayakram已经离开,加入了U. ShrinivasHariprasad Chaurasia等印度乐手。虽然他们在各自的音乐领域都是佼佼者,但是由于缺乏默契,从而使得Remember Shakti乐团在重新演绎Shakti那首著名曲子《Lotus Feet》时大失水准,味同嚼蜡。其中最关键的是丧失了一种乐手间思如泉涌的那种畅快感。来而不往,非礼也。音乐是一种需要真诚投入的心智活动。一个乐手的音乐假如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么奢望赢得别人的共鸣呢?   
  在Shakti乐团创造力十足的年代,只要John McLaughlin用他那被改造的Gibson J-200吉他(它的音色偏向锡塔尔琴的音色)弹出第一个音符,Zakir HussainShankar以及Vinayakram就能马上用自己的乐器衔接下来。他们的音乐不是在演奏而是在互相玩耍嬉戏。Shakti乐团的这种默契在他们1976年的专辑《A Handful of Beauty》得到了最美妙的诠释。L.Shankar那细密而具有螺旋感的小提琴声,向来喜欢买弄左手技巧的Zakir Hussain少有地全神贯注地高速击打,John McLaughlin把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后那种超然都成为这张专辑赢得关注的原因。甚至连Vinayakram那看似随意的击打都犹如拍在了开启神明之门的要穴上,使得我们在聆听Shakti的音乐时不仅仅得到心灵上的洗涤,而且能够开启自己的另一扇生命之门。所谓人世间的极乐大概就是如此。我相信如果不是shakti乐团过早的解散,Vinayakram一定会在某场激情四射的现场演出时,在最后一个音符出现前,向空中抛起格塔姆。它将伴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余音坠落,发出一声的破裂声,从而宣告一个畅快过瘾的心灵之旅到达终点。这个在我假设中的场景一定会象Keith Jarrett在科隆音乐会中那神奇的哼唱一样载入七十年代的音乐史册。  
  记得一位聆听前辈曾经说过:好的音乐在它诞生的时刻就注定是用来考验聆听者的。”Shakti这个乐团就是如此。它的音乐需要用聆听来不停地打磨。只有这样,它那被包裹着的万丈光芒才会破空而出。耀眼!夺目!


 


相关链接: 马上 Shan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