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港韩电影风格比较谈

2007-1-4 14:25  来源:阿木的声色时光 作者:阿木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喜剧港片与悲情韩流——港韩电影风格比较谈 


(本文写于2002年)







亚洲电影是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黑泽明为代表的日本电影,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侯孝贤、李安为代表的台湾电影,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等,构成了数几十年来世界电影的一道道亮丽风景。“江山辈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亚洲电影里也如是,先是日本电影,然后是印巴民族风情电影,接着又是香港电影……
自从七十年代末以来,香港电影便在世界电影中慢慢的崛起,以留学归来的徐克、许鞍华等成为了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旗手,与严浩的眷恋乡土、重新认识自己的根源的表现传统的人文精神电影一起,使香港电影渐渐的走向世界;此后,张婉婷、关锦鹏等导演的电影生涯,更加的促使香港电影的世界地位的确立。


随着二十年时间的流逝过去,香港电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香港素有‘亚洲电影王国’、‘东方好莱坞’之称,它的电影工业在亚洲一直举足轻重,不单是亚洲主要的电影制作中心,也是全球第三大影片出口地,仅排在美国和印度之后。在90年代初香港电影达到鼎盛时期,1994和1995年香港每年制作250多部电影,产量雄居全球第三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香港电影越来越给人一种日暮感,“电影业陷入低潮,年产量从1992年的300多部,降到了1999年的不到100部,票房收入锐减,不少影人和公司纷纷离港到海外寻求发展”。


与此同时,韩国娱乐业中随着韩剧的世界地位的确立,韩国电影也渐渐的浮出亚洲电影的海面。“韩潮来袭”已经不仅仅是对韩剧的流行的形容,也是韩国电影的崛起的一个绝妙的写照。而韩国电影的崛起,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其实主要也是近五年的事情——以《美术馆旁的动物园》、《绿鱼》、《生死谍变》、《八月照相馆》等为代表的作品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然后《春香传》、《醉画仙》、《薄荷糖》、《绿洲》、《朋友》等又在国内外的影展中获奖,更加的提高了韩国电影的世界地位。


香港电影和韩国电影,作为亚洲电影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两道亮丽的风景,就让我们走进这一片片风景的“世界”里,看看是否“风景这边独好”呢。


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一个支流,曾经跟大陆的电影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从1913年到1930年是香港电影创作的“萌芽时期”,它“有着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从1930年10月“联华”成立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是其“成长时期”,则出现了不少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四十年代的中后期是其“复苏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优秀的社会写实片;从五十年代初到1966年是其“繁荣时期”,以朱石麟、李翰祥等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主创人员则极力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或是发扬中国的地方戏曲的长处等……但是,从1967到1978年,也即其“转型时期”,首先是1966年的大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大陆与香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隔,接着由“文化大革命”引起的香港社会1967年动乱使得曾经在香港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长城、凤凰、新联等——大幅度减产,影响力也大大地削弱;同时,“60年代的香港已从半中半西、半新半旧的转口贸易港,逐渐发展成具有独立实力的工商业大城市,经济起飞,70年代中期进入空间的繁荣”,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对电影产生了新的要求——“电影既被当作一种‘社会阅读模式’——即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使观众对社会现实获得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娱乐模式’——即强调为处于紧张生活节奏中的观众提供消遣的功能”,于是,“香港的电影创作便开始了转型,基本上脱离了过去的社会写实传统,逐渐发展起完全以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类型电影”,而注重感官刺激的新派功夫武侠片及喜剧片(这两者在七十年代末以来又是时常交叉的,如成龙早期的影片《醉拳》、《一招半式闯江湖》等)也很快的发展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尽管随着1979年香港影坛兴起了“新浪潮”运动的热潮而进入香港电影的“多元化创作时期”,但喜剧片和武侠片一起构成了香港电影的两大主流,而且,武侠片在九十年代初期达到了巅峰之后也就陷入困境,喜剧片则每年仍然有不少的作品出现,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尽管缺少精品。


以刚过去的2001年香港的影坛为例,这一年里从年初王晶导演的《情迷大话王》、杜琪峰导演的《钟无艳》到年末圣诞档的刘伟强导演的《爱君如梦》、叶伟信导演的《2002》等,一共有一百多部影片,其中,喜剧就至少有三十多部,而这些喜剧又是以描写小市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为主,如《完美情人》、《有情饮水饱》、《玉女添丁》等。


由刘伟强导演,刘德华、吴君如、梅艳芳等主演的《爱君如梦》可以说是小市民喜剧中的代表作。刘德华扮演的是一个舞蹈老师,有一点钱,但不多,有一点名气,但也不是很大,有一点实力,但不算最好。为了名利,他也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耍一点小小的手段,骗骗钱,但他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非常的认真负责的。他是香港市民中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吴君如演的是一个餐厅的服务生,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因为一次无意中看到了留老师和天娜(梅艳芳扮演)的共舞后,一厢情愿的暗恋上了刘老师,也喜欢上了舞蹈,她不惜花费而跟着刘老师学舞蹈,也会因为刘老师的一句奉承话而乐在心里。她默默地看着心爱的刘老师喜欢的是天娜,默默地关心着刘老师,默默地付出。她就是小市民的代表。而梅艳芳扮演的张天娜则是一个商场上的女强人,家有巨资,高贵、雍华,为了在即将举行的公司周年舞会上有一个默契的舞伴而跟着刘老师练习跳舞。她又代表着市民阶层中的上层。还有刘老师、阿金身边的许许多多的人,构成了一个香港社会的缩影。影片主要着眼于阿金这个小人物的身上,她暗恋着刘老师可是老师爱的是天娜(而且天娜对刘老师也有一点意思),只能一个人默默地给予心爱的人关心和鼓励,她梦想着跳舞跳得好而可以和心爱的刘老师一起共舞,可是笨拙的舞步总是得到别人的取笑,她只好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与热情中……吴君如的傻气而可爱的表演很令人心动,因为它是那么真实的展示了一名平凡女子的内心世界。阿金这个人物原本是一个略带灰色的人物,她的一切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但是,影片自始至终都缺乏一种悲剧的色彩,而散发着浓浓的积极向上感,结局也是中国人所喜欢的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更何况,在影片中也穿插着一些插科打诨的喜剧场面,如在为刘老师举办的生日Party上,刘德华幽了张国荣一默而以他在演唱会上的长发、裙子造型翻唱他的经典作品《风继续吹》,吴君如、梅艳芳、林家栋等则唱着搞笑的《两爷子》……


充满温馨的写实主义比较浓的《爱君如梦》尚且缺少悲剧感,而像周星驰导演的《少林足球》,杜琪峰导演的《钟无艳》、《瘦身男女》,阮世生导演的《完美情人》等的搞笑色彩更加的强烈,有的甚至内容庸俗、制作粗劣(香港电影往往是制作周期很短的),成为了纯粹的闹剧。


喜剧片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在香港电影中确立了其主流的地位,九十年代时又跟英雄片(包括武侠片、江湖片、黑帮片等)平分秋色,尽管其它的类型片经过了起起落落,也尽管其已经渐渐地落入俗套而缺乏突破性的作品(如梁柏坚、陈嘉庆导演的《绝世好Bra》,以一家胸罩公司请来两位五大三粗的男人来为女人设计胸罩为题材,首先在题材上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感,且内容温馨感人),但是其地位是难以动摇的,就如蔡洪声所说:“无论如何,香港的喜剧电影都不会衰亡,因为处于紧张生活节奏中的香港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永远需要喜剧。没有喜剧,就没有香港电影。”


对于韩国电影来说,也有喜剧片,在初期的韩国电影中便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但是,随着韩国电影的发展、政治的斗争等,悲剧片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也越来越好。而且,有的喜剧片也在欢笑里隐藏着淡淡的泪水淡淡的忧郁(这正好跟台湾六十年代的电影界的“温馨写实主义”路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在张东健、金喜善主演的音乐剧《败者复活节》,尽管是一部都市生活的喜剧,但是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气质,都给人一种略带忧伤的感觉。


在电影于1895年诞生于法国的那一年,朝鲜(当时朝鲜还没有分裂为南北韩)已经成为日本的亚洲跳板,1900年照相技术也经日本人传入朝鲜,但直到1919年才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金陶山拍出了第一部电影——《义理的复仇》,这是一部惩恶扬善的舞台剧影片,而第一部完全由朝鲜人完成的电影是1923年尹白南导演的《月下的盟誓》;同年,经营黄金馆和朝鲜剧场的日本人早川增太郎创立了东亚文化协会电影社,并为了纪念电影社的成立而拍摄了根据历史小说改编的《春香传》。这一时期是朝鲜电影的初期,影片内容往往取材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情节剧和新派剧,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初是朝鲜无声电影的全盛时期,形成了三种潮流,即以罗云奎、李圭焕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电影,以李庆孙为代表的通俗新派电影,及以金幽影为代表的倾向派电影,其中第一种潮流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潮流,饱含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精神。但是,这种以抵抗精神为基础的民族电影在三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有声电影时代便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者镇压而明显的衰退了,而情节剧、通俗武打剧、社会剧等类型明显增多。到了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总督府(当时由南次郎担任总督)制定禁止使用朝鲜的法令,1940年1月又分发“电影令”,即在总督府的控制下一律合并为“朝鲜电影有限公司”,拍摄所谓的宣传电影,如《志愿兵》,是为了配合宣布朝鲜青年上战场、赞美日本帝国主义强制施行的志愿兵制度。朝鲜解放后电影人组成了朝鲜电影建设总部等机构,加快了电影的制作速度,拍出了一些以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的生活和抗日运动为主题的影片,如《自由万岁》、《义士安重根》等。但是,四十年代末朝鲜的分裂为南北韩两个独立政权及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使刚刚有了活力的韩国电影又一次面临同族相残的悲剧所带来的停滞。直到战争结束后,韩国电影才又慢慢地进入了中兴期,电影的不同层次的观众增多,质量也提高,数量也明显的增加。但是,除了俞贤穆、金绮泳的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外,其它的更多的是喜剧片、反共片、情节片(以中年观众为主)等。1961年朴正熙为首的5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