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关于戈达尔《精疲力尽》

2007-4-17 11:15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作者:杨云生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米歇尔一个处在现实世界的荒谬中,与外部世界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偷车、枪杀警察、抢劫等等。但同时又拥有正常人的欲望以及对爱情的向往。片中的米歇尔是在对传统道德消解之后的一种“存在”的形象。

这部影片的哲学正是存在的哲学,渴求意义的人突然面对无意义的世界,首先表现出的两种心态是颓废和悲壮,比如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精疲力尽》更倾向于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但同时,影片更着重表现的是第三种心态:厌倦。

周国平在《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中提到:如果说颓废是听天由命地接受无意义,悲壮是慷慨激昂地反抗无意义,那么,厌倦则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颓废者是奴隶,悲壮者是英雄,厌倦者是那种既不愿做奴隶、又无心当英雄的人,那种骄傲得做不成奴隶、又懒惰得当不了英雄的人。米歇尔显然不愿意做奴隶,他爱着帕蒂,也希望得到帕蒂的爱,但当帕蒂向他表达爱意的时候,米歇尔却顾左右而言他。他渴望爱,但不能承受爱。米歇尔显然也不是英雄,他并没有崇高的心怀,也不遵循法律以及道德。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当帕蒂告诉他自己已经告发他希望他逃跑时,他也是无所谓的态度。他不逃跑,恰恰是对整个世界的逃离,他试图逃离一切秩序和法则,也逃离一切因果逻辑。

苏联诗人茨维塔耶娃说:“我爱上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然而是以分别,而不是以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以结合去爱的。” 人的情感里不可能完全没有爱,米歇尔也一样,只不过爱得过于绝望,这种绝望是19世纪普遍的绝望,是“世纪病”,是一种“可憎的精神上的病毒”如同一根根刺,扎在一个时代的肉体上,“在痛苦、孤独和被社会抛弃的路上”,这些刺只忠实于自己,甚至对自己都不必忠实。完全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面对外部世界甚至自身。米歇尔在死的时候也没对自己的生命有所反思和惋惜,只是看似疲倦地对帕蒂说了句:你真是个寄生虫。

米歇尔的这个形象颇有些类似于加缪小说《局外人》中的默索尔,他没有什么要守卫的,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对于婚姻,由于他否认爱情的存在,婚姻对他毫无意义和内涵,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空洞形式。他结不结婚是一件和他自己无关的事情。他的一切生活事件,包括他的生死存亡,都似乎和他无关。他甚至是他自己的死的“局外人”。因为太阳晒得他发昏他就糊里糊涂地杀了一个人,为此被判死刑。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他觉得自己在看一场别人的官司,费了一番力气才明白他自己是这一片骚动的起因。检察官声色俱厉地控诉他,他感到厌烦,只有和全局无关的某些片言只语和若干手势才使他感到惊奇。律师辩护时,他注意倾听的是从街上传来的一个卖冰棍小贩的喇叭声。对于死刑判决,他的想法是:“假如要死,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 他既不恋生,也不厌生,既不惧怕死,也不渴求死,对生死只是一个无动于衷。世界是荒谬的,本无意义,米歇尔和默索尔都是厌倦者,绝望地存在或者消亡。

但这与卡夫卡小说《审判》中的约瑟夫•K面对的荒谬与绝望有所不同:约瑟夫•K在荒谬与绝望中无谓挣扎;而米歇尔和默索尔却在荒谬与绝望中厌倦,已经懒得挣扎了。

然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米歇尔和默索尔懒得成为“荒谬的英雄”西绪福斯, 约瑟夫•K没机会成为西绪福斯。他们仨,都那么死了。死了,拉倒而已。

相关链接: 于戈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