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电影《旅程》导演杨超访谈

2004-5-3 13:07  来源:电影世界 作者:张勇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见到电影《旅程》的导演杨超,是在北影厂的剪辑车间里。原来我一直以为现在剪辑电影都很现代化了,在非线上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一部影片的后期剪辑过程。但没想到我见到杨超的时候,他正在剪辑车间里用一台最简陋的手摇式剪辑机在做《旅程》的后期修改。这种剪辑机完全要依靠手摇提供的动力来让胶片通过片窗,通过一个光源将胶片上的画面投射到一片毛玻璃上,但这个小小的画面昏暗而且闪动,看时间长了眼睛就会疼。
    
    看来一部资金紧张的电影做起后期也不容易啊。但在这间灯光昏暗的剪辑室里,杨超和制片人羊子谈起这部电影的时候,眼睛里却有一种闪亮的光线。
    
    
    电影世界:我在第一届独立映像节上看过你的30分钟短片《待避》,当时看的时候感觉这象是从一个正规长片中截取出来的一个片段,而这个未完成的长片从感觉上看就是你现在拍摄的这部《旅程》。当时拍摄《待避》的时候是因为条件限制而不得不拍摄成了一个短片吗?
    
    杨超:《待避》在拍摄时就是按照一个短片拍摄的,之所以会给观众留下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我想这可能和我的剧本有关系。它在情节上来说并不是很完整,留下了很多线索没有展开,但是从故事的角度来说已经完整了。不过任何短片都应该是一个特别长的连续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如果我选择的这个片段是一个事件性的,那么就比较容易将这个片段阐述的比较完整;如果选择的片段不是事件性的,那么这个片段就会留下很多导向连续生活的线索。
    
    电影世界:不过在看电影《旅程》的时候,我感觉你的很多导演手法都是从《待避》中延续下来的。特别是电影风格上,几乎可以说《待避》是你在拍摄《旅程》前的一个练习。
    
    杨超:《旅程》这部电影就是我一直想拍的那种电影,所以在风格上和《待避》有些相似是情理之中的。
    
    电影世界:和剧本相比,最后实际拍摄成的电影被删减了不少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杨超:剧本本身是完整的,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所有能想到的情景都写上,这样使剧本显得比较长。(电影世界:是,我看剧本的时候感觉这个片子要有三个小时的长度)而如果真的按照这个长度拍出来的话,现在的电影院是不会接受的。不过在制片人羊子的帮助下,我们还是把大部分的场景都拍摄下来了。现在素材还是够的,如果允许的话还是可以剪辑出三小时版本的。不过当我上了剪辑台以后,我觉得这个电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已经可以离开剧本自己成长了。我觉得这是电影一个最大的特点。我也是第一次拍长片,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电影确实有一些东西是很难掌控的,而这些不能掌控的、活生生的东西,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电影世界:是的,我在看剧本的时候,有一种阅读上的快感。而当我看到电影的时候,那完全是一种纯影象的感受方式,好象电影已经从剧本的母体中脱离出来具有自己的生命力了。两者之间的差别恐怕就是电影所独有的表现方式所带来的。
    
    杨超:把文字转换为影象的过程中的确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不能完全掌控的部分。我在拍摄之前是这么想的,要完全按照剧本和画好的图拍摄,结果我发现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有一些变化是我在剪辑台上产生的,我发现这么剪辑会更符合视觉的规律,相比之下情节的连续性和情理之中的一些反应就不是很重要了。我觉得只要在视觉上能够流畅起来,观众是很难象专业剧作家那样从情节上苛求剧情的。
    
    电影世界:导演在拍摄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时,一般都会有一种自传倾向。而《旅程》这部电影从故事上说也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相同之处。那么在这部电影中有多少是你自己的经历呢?
    
    杨超:从故事上说,我自己的经历和电影中相同的不到一半。我自己也走过这样的旅程,不过没有走这么长,而且是一个人走的。但这种在路上的生活是我比较向往的,电影中很多场景都是在我当年的想象中出现过。
    
    电影世界:这个电影原名叫《逆旅》,为什么现在改名叫《旅程》了呢?
    
    杨超:《逆旅》这个名字比较晦涩,作为电影来说,这样的名字可能会影响到观众的认可。而且这个名字“小文人化”的倾向太明显,有点小气了。不过现在这个电影的名字也没最后确定就是叫《旅程》了。
    
    电影世界:不过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是感觉电影比较重视内心感受的传达,而从表达方式和技巧上来说并没有太过于考虑顾及观众的感受。
    
    杨超:我还是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问题的。两个主角上路后经历了一系列事件,虽然里面没有各种纠葛的矛盾,但是一个个的事件还是有的。他们所经历的、他们所见证的生活,还是能够传达给观众明确的信息。
    
    电影世界:作为你的第一部电影, 它在投资额上是受到了一定限制的。但你的片子所讲述的故事离现在的时间又有十年的时间跨度,这在美术和布景方面的资金需求量又很大。在相对说来比较小的一个资金范围内,你觉得你作到了想要的效果吗?
    
    杨超:在电影中, 摄影机穿越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但这种空间的大小并不在物理意义上,而是在导演的心中。这比较考验一个导演的“心量”是不是足够广大,要看你的心里能装多少人们的生活,才能把它拍出来。在电影中,当男女主角穿越了这么多的空间后,从整体效果上来说,没有达到我所想象的那么丰富的景观。这和资金以及经验有关系。
    
    不过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对自己的任何片子都是很不满意的。包括前面说的《待避》,在拍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给别人看。这可能和每一个导演对自己作品有多大的信心,甚至和每个导演的性格都有关系。我更加是这样,我其实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我现在想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技术方面做到没有遗憾。
    
    电影世界:在影片开拍前你曾经征集过非职业演员出演男一号,不过最后还是选用了耿乐这样一个职业演员。你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耿乐作为男主角呢?
    
    杨超:在当初选男演员的时候花了很长的时间,首先我们是想从非职业演员中找,因为职业演员很难有那种不能够掌控自己生活和命运的状态。现在的演员,如果很职业了那么生活就都不错,那就很难在脸上有那种状态留下的刻痕。所以我们想找非职业演员,但是找了很长时间都不满意,一种非职业演员是气质符合,但外型实在不行;另一种是外型符合,但是表演能力不行。这个片子虽然追求真实生活的质感,但它毕竟不是纪录片,对演员的表演能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而没有接受过表演训练的人,虽然会表现自己的生活,比如用方言来说台词,但说方言只是掩盖了他内心的不充实,如果让他说普通话,他就完成不了导演要求的剧作任务。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长台词,面对这些任务他们是不可能完成的。
    
    因为我们找不到能够符合这两种要求的演员,所以最后就不得不考虑职业演员了。之所以最后确定耿乐,是因为他的外型比较硬朗,一眼就能够从人群中跳出来。而且他的气质有一种亦正亦邪的感觉,比较符合那种在人群中疏离的状态。这个角色考了几年大学都没有考上,他的压力十分大,但他是一个特别的异类,家长和老师都相信他能够考上大学。
    
    电影世界:这个电影的题材相对说来不是很商业,你担心过票房吗?
    
    杨超:我相信如果发行得力的话,那么很多年轻人会喜欢这部电影的。只要市场定位准确的话,我相信这部电影可以找到自己的观众。
    
    电影世界:你从电影学院毕业五年后才开始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有什么感受呢?
    
    杨超:都这么难啊。在我同学里面,我还算早的,除了我们班里分到厂里的两个同学,我算是第一个拍片子的。不过对于我来说实在谈不上什么难,大家都挺难的。不过我比较走运而已。
    
    不过现在国内想拍电影的年轻导演都要自己写剧本,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我写这个剧本用了两年时间,很耗费精力。可是现在的年轻导演想要拍片子,怎么办?还是得自己写剧本。
    
    从这个片子来说,如果我选择用DV拍摄,在现有的预算下我的时间会充裕的多,这样虽然可能影象质量会差一些,但影片的内在质量会更好。最后还是选择了用胶片拍摄,可能和上电影学院有关系,老觉得不拍胶片就有个槛没过。现在我觉得通过拍这个电影,我学习电影的旅程也才开始。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