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人世修行即自我放逐——《宫本武藏》

2004-5-4 13:13  来源:银海网 作者:桌紫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吉川英治在日本被称作国民作家,小说《宫本武藏》是他的代表作。论地位,胡乱的匹配一下,大概相当于中国的金庸。但说起内容,似乎与中国另一位武侠大师古龙颇为相像。宫本武藏是一个剑客,所谓的仗剑求道者,一生好像都是在一次次与人决斗中达到自我的提升。但宫本武藏毕竟不同于西门吹雪:后者要的是血溅当场一剑封喉,之后只求一壶清水两个鸡蛋,维护荣誉,维持现状,虽攻却觉守;而前者挥刀断念血染青锋并非是单纯的你死我活,而是追寻一种禅剑合一的境界,以求达到对自我的修炼和锻造,并且这里边渗透着一种意味强烈的东方处世哲学。小说如此,电影却异样些。稻垣浩拍《宫本武藏》,有点像王家卫拍《东邪西毒》,取了人物和一些枝节编排在一起,表达的是自己的意念,武侠二字,被故意隐在影像之中而后慢慢销掉了魂魄。


    电影并没有涉及宫本武藏与人的对决,或者换种说法,电影并没有展现宫本武藏行走江湖的风风雨雨。全片将故事终止在武藏决心游历四方以求自修,把武藏如何从一个暴力游民转向有修养的剑客的过程放大展现了出来。如此看来,它有别于同时期的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以及黑泽明的一些武士电影。稻垣浩通过这部电影,并没有去刻画武士的济世扶人恩怨仇杀,而是把武士从这两个字的光环之下抽离出来,从人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关于修行的故事。全片着力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隐忍的,执拗的,只求明心见性的处世态度。此片因此也获得了第28届奥斯卡(1955)最佳外语片,那是奥斯卡偏重艺术性和独创的纯粹年代。


    故事的时代是日本战国时期,正值烽烟四起。武藏与又八是一对死党,武藏决定从军借以博取功名,又八也抛了未婚妻通子与武藏同行。然而,兵败如山倒,又八也受了伤。二人躲进一户山村人家,结识了朱实和她的母亲。养伤期间,又八表现了对朱实的好感,但朱实更迷恋武藏的狂放不羁。朱实对武藏表达爱意也被武藏粗暴拒绝。山贼到来,武藏誓死反抗打走山贼,朱实的母亲用感情收买武藏,武藏愤而出走。又八接替了武藏,与朱实母亲成婚,和母女二人逃向别处。武藏历险回到家乡,因为没带回又八被众人指为不义并被追杀,武藏采取了暴力反抗。又八未婚妻通子得知又八的背叛,痛不欲生。武藏后来被抓,通子设法解救,二人两情相契。最后武藏受道于泽庵和尚,抛却儿女情长,云游四方开始了人生的苦修。


    故事情节本身并不是十分激烈。在武侠片或武士片里,它显得更温情一些。它没有直接写风花雪月儿女缠绵,却有含蓄的情愫和静穆的表达。影片中故意设置了走着截然不同人生道路的两个人物:武藏和又八。武藏虽然只是一个好勇斗狠的乡村流民,但他心中有自己设定的义和原生态的善:正被村人和官兵追杀,当见到又八的母亲和通子,他还要送达又八没有死的消息,至于对见色起意的又八没回来的原因他只说不能说,这是对朋友的维护。而又八明显的善变和懦弱,当他托着伤腿把朱实压在草堆,他忘记了家乡的未婚妻通子;当朱实的母亲用暗藏的利刃捅进劫匪的胸膛引起骚乱,他才捡拾起一丁点男子汉的尊严拔刀乱舞,匪徒散去,他扑倒在地的哀号把这一点尊严也抹煞了。从这里看,改造武藏的确比改造又八更容易些,也更实际些。当然,从感情上,又八也败给了武藏。又八再不可能得到通子和朱实的心之所属,甚至朱实母亲心中丈夫的尊严和地位。又八注定失去,而武藏虽然最后搁置了感情,但他永远被寄取着两个女人真心的牵念。


    武藏在乡里背着恶名,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对这样的一个人的转化自然也非易事,数人之众的官兵和乡民依靠勇力也拿不到他。即便拿了,他也不会悔改,狂放如初只等自己人头落地。于是,情节发展中介入了宗教。泽庵和尚是一个传道之人,他力图使武藏改善自我成为一个修行之人。和尚痛说武藏不管他人死活只求自己快意,直至说到武藏伏地痛哭,这样才有武藏的甘心被绑。风吹,日晒,雨淋,吊在高处的武藏仍然是一腔愤怒破口大骂。泽庵和尚却显得十分耐心。通子的救助,使武藏和通子走到一起。但马上追兵到了,通子被掳,武藏要去拼死相救。和尚又出现了,他假托带武藏去见通子,然后把武藏关了起来。室内有一大堆书,武藏被强迫读书。三年,武藏只与书籍为伴,这也开始了武藏的修行。宗教的以暴制暴也初现了成效。


    这时的京都,朱实还沉浸在过去关于武藏的美好回忆里。成了她的养父的又八,一幅十足的受气包相,挨着女人的数落和挖苦。倚着栏杆的又八眼望春水,只能无助的呼唤通子的名字。而此时的通子,在小店工作之余,也来到垂柳桥边,遥视远方,只是他心里呼唤的是另外的一个人。三年就这样过去了,武藏衣着华丽晋见城主,当初的功名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他只用修行不够就拒绝了城主赏赐的官位。但他依然惦念着那个豁开生命把他救下的通子。泽庵和尚说,如果只是见救命恩人你可以去,如果还有别的那就不要去了。武藏终不能如此抉决,他来到通子常去的小桥边。通子见到武藏,再三要求与武藏同去天涯,武藏答应了。通子收拾东西回来,武藏早已远去。桥栏上刻着:请原谅我。一段感情就这样埋在了武藏的内心深处。修行,也便成了一种自我的放逐,具有着很迷人的令人心碎的东方色彩。得到,在境界的层次上是形而下的,人的最终追求指向了精神上的安慰。


    影片的拍摄有些中规中矩,很传统。诸如表现大场面,经常机位不动,人在摄影机前调度。音乐上交响乐与日本民族音乐的交叉运用,虽然有些庞杂,却也时时涤荡着一股英雄气。饰演宫本武藏的三船敏郎的表演也十分精彩,那应该是他表演生涯的黄金时期。在情节上,因为是从一部大作品中截取了一段,有些人物刻画乏力,也没有安排表现的充足空间,因而在人物构架上显得有些失衡。但从立意上来说,的确从故事的讲述者升华到了道的传播者。甚至它的道的表达,超越了故事的外壳,而并不是依仗故事来烘托道的境界。在这一点上,影片绝对是一部笑傲前尘后世的经典之作。


    我一直困惑于一种思之念之却不想得之的处世原则。从世俗的眼光看,这种做法无疑是荒唐的,自虐的,甚至是病态的。现在,我突然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超脱开恋恋风尘的华丽独行,它来自于自我的本性嚣张。如同贴着冰冷的刀锋滑行,有一种令人上瘾的疼痛滋味。道的修行最终表现为境界,人的境界提升的过程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或者叫做悟的过程。当对精神的苛求变得无以复加,那么宫本武藏撇开真心的女人一个人走上修行的大道,却正说明他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影片结尾女人对着桥下流水哭泣,而武藏的身影正隐向如血的残阳。当一个人能如此坦然的将自己放逐在人世间的萧瑟里,那么无疑他将无往而不胜。人世修行本来就是自我的放逐,残酷得如同沙漠里的恐怖绿洲。此时此刻,我没有欲念。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