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关于“江湖”的遗忘律

2004-5-12 10:18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稻子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版权声明:网易娱乐授权Fanhall.com转载本文。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丈夫]

  传媒目前对于电影江湖关注的热点在电影以外,内地审查的未获认可,无疑使投资方蒙受了不小的市场损失。因为这部电影的商业动机,在投拍之初就是很明了的:继续跟风一年以来无间道》系列所形成的黑帮电影的热潮。

  这时候,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对电影工业构成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将引发一种新的类型。联想到同样由曾志伟监制、由彭浩翔导演的电影大丈夫,我们看到《无间道》对于香港电影人创作思路上的影响是承前启后的。曾志伟近年在香港娱乐圈力捧有实力的新人,上次与彭浩翔合作,今次则选择了多元化的制作人黄精甫。然而不论与谁合作,所选择题材的视野,竟然都不谋而合地局限于《无间道》以来的黑帮电影之中。仅仅从《江湖》的寥寥几幅剧照,我们就不难察觉到《无间道》系列的影子:用光偏于黑暗基调,人物在暗影里变得暧昧不清,同时又似乎深刻;道具与布景偏于复古主义,人物所处场景华丽、奢靡,颇有贵族气度,也因此沾上了历史的厚重……

  而剧情的编构更是承继了《无间道》系列的遗风。人物的设计是符号化,脸谱化的。眼神一律很冷酷,或者很忧伤,剧情的编构已经预先设计好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他所要演出的,就是这样一重清楚、明了的人生主题而已。哪怕戴上了墨镜,那也不要紧,这次你的任务就是扮演一个很凶的杀手,剧情需要的,是你的几个片段的造型,几个POSE。

[旺角卡门]

  这样的剧情编构,对于刘德华、张学友、梁朝伟这样的很"有型"的演员,就会出演的很讨巧。因为剧情需要的,已经不是你对某种新鲜思想的表达,而仅仅是你的造型。这造型,源于你所出演过的既往所有银幕形象的总和,特别是在黑帮电影中曾经出演过的那些角色。如果,你不是一个熟悉香港警匪、黑帮电影语境与上下文的观者,你不曾接触过刘德华、张学友、梁朝伟等人既往的银幕形象,那么你对于剧情的理解将是唐突的。

  电影《江湖》,也包括《无间道》系列,我们看到,剧情的编构,对于人物生平的铺垫与叙述,并不足够饱满,那么,人物形象何以维系?这时候,剧情所利用的,就是一个熟悉演员银幕形象的观者,利用他的既有观影经验,对于影片叙事空白的自我填补、自我遐想。哪怕是曾志伟得意满满地微微向后撇起嘴角,哪怕是张学友固执而空洞的一段独白,哪怕是刘德华冷静而乏味的一个侧脸,那也足够。在电影叙事的特定故事情境里,我所能够想起的关于这些人物形象、行动、言语的潜台词,太多太多。

  关于刘德华与张学友曾经出演过的相似题材影片,首先要联想到的,当首推王家卫早在1986年的电影《旺角卡门》。同样的主仆关系,兄弟情谊。作为王家卫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他也选择了黑帮争斗的题材。但是,王家卫更为看重的,是人物生存状态的动荡与不安稳。

[江湖]

  我们在电影《江湖》里也看到了对于动荡的人物生存状态的表达。黑帮之间,兄弟之间,争斗,火并,打打杀杀,冤冤相报,永无宁日。刘德华扮演的龙头大哥一直执着于洗清自己的根底。然而,仇恨和记忆一样,是宿命的,无法洗清的。也许,只有死的结局,才能超脱于这种记忆,从而超脱于这个永无宁日的黑帮江湖。

  《无间道》系列则从人物身份设置上,构成一种永远无法清白、无法获得安宁的生存状态的隐喻。悲剧的结局,似乎是宿命的。"无间"取意于佛经,作为对于存在的不安、苦难及其超脱的一种世俗沉思,我们看到,香港电影叙事所取的哲学智慧,往往来源于朴素的中国文化。

  叙事的形式上,时空交错,两条线索彼此交错的结构,也人为地制造了一种观影心理上的混乱与不安。无间道3是取类似结构叙事的一种典型。经过了前两部故事的讲述,到了第三部,故事的叙述已经有了足够的原始素材、足够的空间可以用来腾挪跌宕,叙事在各种时空之间,任由情感的牵引,自由游弋。陈慧琳扮演的女心理医生情陷于两个男人之间,镜头所呈现的她的视野,一会儿是陈永仁,一会儿是刘健明。

  《江湖》故事的讲述,在二十年的时空跨度前后转换着。二十年前的那条故事线索,由余文乐和陈冠希两个小生出演,他们所能够带给我的潜台词,就远远不如刘德华、张学友那条线索的叙述丰富、厚重。当然,错不在他们。我记忆中所保留的他们的银幕形象,尚只停留于《无间道》系列。

[落水狗]

  很多看过《无间道3》的人都说看不懂这部电影。这当然首先要归咎于电影叙事章法的错乱。一个过于错乱的叙事形式,忽视了大众的接受心理与承受底线,作为商业电影,这样的艺术取向是不明智的。真正照顾大众接受心理的叙事,恐怕尚只是对于经典电影叙事的有限超脱。然而,或许,当十年前昆汀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