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地上的花朵,地下的根

2004-7-15 12:56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所谓“地下电影”出现时,“地下文学”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地下电影”则因为电影自身的特点和体制原因相对滞后地出现了。是不是应该庆幸,因为滞后,它诞生在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年代?我们听说过有人因为“地下文学”坐牢的,从来没听说过有人因为“地下电影”坐牢。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在中国,“地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没有什么风险的游戏。
 
  如果我们不用“地上/地下”来区别,也可以这样描述:体制内的/体制外的、通过审查的/没有通过审查的,等等。在我看来,二者最重大的区别在于,所谓“地下电影”就是不能在国内得到合法的传播,不能堂而皇之地进入院线,不能和广大的老百姓见面。在整个电影工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这一区别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几乎整整一代年轻电影人失去了占领国内市场的先机,现在他们必须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培养他们电影的观众和市场。而他们是民族电影未来的生力军,所以这一重大损失,也是民族电影的重大损失。以王小帅为例,1992年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十多年过去了,在国际影坛他已成长为一位著名导演,但是在中国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这是多么不应该的事情。在这十多年里他没有拍过广告,没有拍过MTV,一心只想着电影,这种坚持在如今看来已是十分不合时宜。这是“八十年代的坚持”,我看着十分亲切。是不是这十多年就白费了呢?我觉得也不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轨迹,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你如果理解了它,不利的一面就会变成有利的一面。


  作为一个中国电影的旁观者,我觉得这些年所谓的“地上电影”和“地下电影”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地上电影”大多在拍一些不痛不痒、假仁假义的东西,面对现实早已失去发言的能力。而“地下电影”不管是好是坏,它是在面对现实发言。大家不要简单地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审查制度。即使是在最严酷的斯大林时代,前苏联也出现了那么多杰出的作家、艺术家,他们以他们的作品捍卫了人性的尊严,捍卫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尊严。看看我们的“大师”们都在干些什么?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最难的莫过于有勇气始终面对现实,对现实保持敏感,坚持对现实发言。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缺少自觉和自省,缺少血性和骨气,还谈什么多样化、百花齐放,还谈什么繁荣,那只能是虚假的多样化、虚假的繁荣。


  最后,我要驳斥一个在电影圈里流行的说法。有人说,现在这一拨年轻的电影人不争气,赶不上老一拨有成就。这么说未免太早了。中国电影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说来说去还是那么几个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旧有的体制严重抑制了年轻一代的发展,保护了既得利益者。这一代年轻人早在十年前就该登上舞台的中心。这十年是痛苦而宝贵的十年,他们终于学会了怎样面对中国的现实。宏观来看,十年也不算太长。他们正年轻,他们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未来。□朱文(著名作家,编剧、导演,代表作有《巫山云雨》、《过年回家》、《云的南方》等)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