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宿命的情调--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2004-8-22 12:56  来源:卓越网 作者:黄小邪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宿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永恒的主题,无论稍早的《盲打误撞》(blind chance,1981),还是最后的《三色》 (three colors : blue , white , red ,1993-1994),甚至包括他的纪录片《车站》(station ,1981),非理性的神秘气息四处弥漫。1991年的《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将这些宿命的、敏感的东西表现到了极至。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一个纯粹关于感觉与敏感性--而且还是无法用电影表达的敏感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动人,很细腻,有种纤弱的让人怜爱的美丽,也是由于,它是一部"以女人的观点、以她的感性、她的世界观为经纬的女性电影"。
    
    一、 女性感知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此阐述他的这部影片:"《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感觉比较清晰,有比较多的预感和直觉,比较敏锐,同时她们也把这些东西看得比较重要"。影片开头,聪灵可爱的小女孩细数叶子的叶络与幼毛就铺陈了整部影片的感性基调。
                                
    确实,两个薇罗尼卡几乎超验的直觉推动了这个故事的流程,甚至就是这部影片的全部。波兰的薇罗尼卡(weronika)性情比较沉稳,常着长衣长裙;法国的薇罗尼卡(veronique)则略显活泼,爱着短衣短裙,她们同样有先天心脏病,同样潜意识里有彼此的存在却无法说清。片中有三段对话表述两个薇罗尼卡对彼此的感应。
                                
    第一次是波兰的薇罗尼卡对父亲说:"我有种怪异的感觉,我并不孤独,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但她不明白自己究竟想得到什么,父亲亦无语解答。
                                
    第二次恰是波兰的薇罗尼卡下葬时刻,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床上莫名哭泣,她感觉"象在哀悼",但她并不知缘何致此。但她似乎潜意识中避免走上波兰薇罗尼卡为了唱歌付出生命的路,放弃吸引自己的歌唱事业去作小学音乐教师,过起渴望爱情的寻常生活。
                                
    第三次亦是波兰的薇罗尼卡已从世界消失后,法国的薇罗尼卡对父亲说:"我有种奇特的感觉,觉得自己孤伶伶的。"父亲说:有人从你生命中消失了。
                                
    神秘的机缘,女性的敏感,让她们隐约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在波兰克拉科夫街心广场奇妙相遇时她们浑然未觉又似有所悟,也给法国的薇罗尼卡留下了印证曾存在过的痕迹--波兰薇罗尼卡的照片。
                                
    影片中很有趣的一点是母亲的缺席,片中两处巧妙暗示两个薇罗尼卡的母亲都已去世。她们与父亲作心灵的交融,毫无屏障与防范。甚至波兰薇罗尼卡的阿姨身上,男性特征也多于女性。法国薇罗尼卡的父亲了解女儿更多,他听女儿说在恋爱时,反常规思维地问她:你认识他吗?可见灵犀。甚至还与女儿讨论香水的味道是"深秋"或"初秋"。母爱的缺失,两个薇罗尼卡的恋父情结,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求,爱的方式及对男性的态度。
                                
    这部影片用以往的"女权主义分析"似乎讲不通,基耶斯洛夫斯基明显谦和地对女性真诚关注而非主动观看以获得快感,这一点由两个薇罗尼卡的父亲对女儿的熟谙与关切可得知。
                                
    木偶艺人亚历山大在木偶女伶死去时流露的痛苦表情与薇罗尼卡(weronique)的忧伤相遇,默契出现。亚历山大了解她,用神秘的赠物感召她。是他让薇罗尼卡省悟在世界的某处还有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薇罗尼卡。他制作了两个薇罗尼卡的木偶,写出《某某的双重生命》那样感动薇罗尼卡内心的文字。可惜作为最了解薇罗尼卡生命的人,他自私地利用了薇罗尼卡的感情与生命,窃取了她的性感,让她属于自己生命的秘密被揭示,不再神秘,不再隐私,不再属于她一人。薇罗尼卡最终明白,亚历山大并不是自己热切等待的人。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感知,这部影片中的女性不再作为被典型化了的符号出现,而是敏锐的主体。
    
    二、 解读玄妙
                                
    "茫茫人海中,陌生人之间必然有某种神秘的命运牵连,我们的生活及生命也许被其中忽然搭上的一线缘分所左右而改变一生,也许不会"(林智祥语)。《盲打误撞》(blind chance,1981)中的魏托克由于能否赶得上火车而开始了他的三种截然不同的后半生命运。在《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天才地构想了许多玄妙神奇的情节,宿命的偶然的东西在这里俯拾即是。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波兰的薇罗尼卡一年半的生命在27分钟内被交待完毕,叙事手法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法",把一段特定的时间综合在一起。叙述法国薇罗尼卡的手法,则是分析式的,分析她的心理状态,与综合法相反。但两个薇罗尼卡的神秘联系却由这两种叙事方法巧妙地建构起来,并以隐喻方式含蓄地映照出来。
                                
    开始波兰的薇罗尼卡唱完歌后在雨中街巷奔跑,载在卡车上迎面而来的巨大列宁塑像绝非偶然,应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精心为之的结果,人物在背景中凸现出来。也许于人物性格本身并无干系,只是让薇罗尼卡有皈依的土地,不至孤伶伶单薄无依。两薇罗尼卡在克拉科夫街心广场相遇时背景的学潮混乱也有此意。经历过政治禁锢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不愿去表现这些东西,不愿去拍所谓的"政治电影",但处身的那个时代在他的电影里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片中薇罗尼卡的心脏病用鞋带来具象化。如果心跳监测器荧幕上那条线成为直线,则意味着生命结束。所以薇罗尼卡唱到力不从心时用力将鞋带拉直,忽然意识到会赶紧松开。所以病发作时她不是捂胸口而是去松鞋带。而"鞋带"在法国薇罗尼卡这里却成为与爱情有关的写在童话书里的神秘信物。木偶艺人亚历山大寄鞋带给薇罗尼卡,开始了这个神奇的游戏。
                                
    对于"手指"亦有两处描述。波兰的薇罗尼卡对男友安塔克说手指受伤是由于曾被车门夹住。亚历山大写的关于薇罗尼卡的故事里则叙述为"两岁时,一个女孩的手指被火灼伤,另一个则见火自动缩手。"法国的薇罗尼卡听至此处,泪下如雨。
                                
    更有意味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出现。她瘦骨伶仃,腰弯成近九十度,拄一支拐杖,吃力地提着大垃圾袋去丢掉。波兰的薇罗尼卡在演出前换衣时心里绞痛,临窗望见过她;法国的薇罗尼卡则在听亚历山大寄来的磁带前在窗里望见她。另一部《》(blue,1994)中的茱莉坐在街中长椅上享受晕黄的美丽的阳光,同样见到这样一位老太太费力地往垃圾箱里塞一个瓶子。或许这是命运的预测和隐喻。老太太出现以后,各人的命运都有些潜在的改变,丢掉垃圾,丢掉一段过去。波兰的薇罗尼卡以后将在音乐会演出中赴另一极世界安息;法国的薇罗尼卡要真正开始与亚历山大实质性的交往;茱莉则要从丧夫失女的羁绊中挣扎出来,重新寻回自己的"自由意志"。也许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为之,也许是潜意识中与大家玩了一个巧妙的关于宿命的游戏。
                                
    此类游戏还有两个薇罗尼卡都有一个透明的水晶球,可以透过它去看绚丽的变形的波浪般起伏的世界。叙述波兰薇罗尼卡的细节里提到了"唇膏",后来亚历山大在法国薇罗尼卡的包里找到了唇膏,薇罗尼卡说:好久没有找到它了。波兰薇罗尼卡的男友安塔克告诉她,他住在假日饭店287号房间,而法国的薇罗尼卡失望已极逃避亚历山大时找的"清静房间"竟然也是287号房间。当然不会是同一个房间,但数字的设定巧合已足够观众去作各种创造性的联想了。在猜想时体会到亲切,及看破神秘的快乐。
                                
    在波兰薇罗尼卡唱歌面试通过时,法国薇罗尼卡在车站寻找亚历山大等她的咖啡馆时,出现了同一个中年女人,女人的神情并不快乐,注视她们的目光有些严厉,但很关切。也许是作为母亲的象征出现,也许是一个符号,作为对她们生命的关照和见证。法国薇罗尼卡讲述她的梦中出现的画里有路边矮屋和尖顶教堂,正是波兰薇罗尼卡唱歌的地方,而她不自知罢了。
                                
    还有波兰薇罗尼卡下葬之时,以棺材里的主观视点来看为她埋土的人们。安塔克为她扬了一把土,完全把她与人间分离了,视点上的分离,却真的已在两个世界。想起看过的一部德国影片《没人爱我》,女主角芬妮芬克作死亡课练习,也是同样的主观视点,也是一个男子为她覆盖上关键的一掊土,而这个男人,后来真的成为她终生托付的人。
    
    三、 光影梦幻
                                
    应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大师级的导演,开创了电影史上很多绝妙的形式,十多年后,还在有人借鉴。比如,1998年德国的《疾走罗拉》(lola run )与英国的《滑动门》(sliding doors)明显借鉴了他1981年的《盲打误撞》(blind chance),一部影片里人物两、三种结局、命运的探索。而《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则影响了日本岩井俊二的《情书》和香港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还有最近国内王全安的《月蚀》。
                                
    基耶斯洛夫斯基善于用镜头表达情绪甚至哲学思想。有人说波兰克拉科夫街心广场两人相遇时车上的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甩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以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仓皇奔跑的人们散溢出来。
                                
    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光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了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开头就已不俗,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
                                
    还有波兰薇罗尼卡跑过水洼的逆光镜头,眩晕的美丽,徐缓的诗一样的节奏。试音时缓缓摇至不断点头的老考官的镜头;随法国的薇罗尼卡在长长走廊流动的围巾……一切都平静中气韵生动。
                                
    波兰薇罗尼卡音乐会上倒地后,屋顶上急速运动的大俯拍镜头几乎是惊人之笔,宛若薇罗尼卡即将飘散的灵魂在屋顶游走,再看一遍她生活的俗世。
                                
    基耶斯洛夫斯基注重光影投射在人脸上的层次丰富的变化。《》里面也曾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