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北京的风很大》究竟刮起什么风?

2004-8-30 1:35  来源:电影夜航船 作者:周江林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2000年2月,24岁的雎安奇带着他的50分钟的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闯进了柏林电影节。"     
      
    这是一般主流媒体的通稿文字。似乎到了柏林电影节报到一下就应该被人关注和过多地谈论。这或许是做媒体的最理直气壮的理由。就这样,媒体鼓励了张元、吴文光(恕我不提其他的人了)等人,继续成为张元和吴文光,并让很多人有了错觉,我们努力努力吧,我们对抗对抗吧,非此即彼,我们能够去柏林、嘎纳和日本,最好一下子能进好莱坞,然而我继续做我的酷事。果真这么一折腾,《北京的风很大》和雎安奇的名字成为90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中一行文字。        
      
    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我本人喜欢《北京的风很大》这部片子,最可能的情况下,我尽量让多一点的朋友看到它,通过写稿介绍它。这仿佛成了我的责任和工作的一部分。 

    接着,令我感到不解的是媒体所说的拍摄者的年龄问题。难道年轻和年大与拍片有很大的关系吗?难道拍东西或写作是根据生理的经验能决定得了吗?这同样与创作者"性别"所带来的效果形成了呼应。这是不对的。       
      
    其次,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风格怪异的影片。它不怪,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时间和机会更多地看到这一类东西,或者说,这部名为《北京的风很大》的影片,没有按一般纪录片的行规拍刮风的事,另外,它也不是述说北京,而是当事人在北京,就本能地对北京的地域作一番浮光掠影。       
      
    影片是这样的:敲击的声音下,民工用大捶子在破坏拆迁的房屋。所谓的北京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是毁坏的场面。接着,镜头在街上胡乱运动,抓片爪(这个词汇多么生动)一下子凸现出来--推婴儿车的老人、拣破烂的流浪者、准备接新娘的婚车、羞涩的外地民工、纪律严明的武警战士、匆忙的上班族、带着中国姑娘的老外、身着前卫的都市新人类以及像被追赶的鸡一般的美容院小姐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