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专访威尼斯电影节主席:我为张艺谋打开大师之门

2004-9-7 9:41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袁媛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马可-穆勒,威尼斯电影节主席,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意大利可爱老头儿。在数码电影评委见面会结束后,晨报记者上前用英语向作为主持人的他预约采访,一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他立马露出亲切的笑容,并用中国话说道:“你好,欢迎来威尼斯!”在当选为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之前,这位“中国通”一直担任该电影节选片委员会的亚洲区选片工作,长达18年之久。他是中国电影的伯乐,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都是在他的牵引下才走向世界电影的大舞台。作为把中国电影带向世界的第一人,其居功至伟,简直可以被誉为第二个“马可-波罗”,巧的是,他的名字也是马可。

  我现在还会唱《红灯记

  穆勒与中国电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4年,怀着政治理想及文化研究目的的他来到中国,想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研究人类学,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大概是中国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他先联系了中国社科院,可是人家告诉他这个学科终止了,于是他辗转去了辽宁大学研究“群众文艺”。可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学校没有多少课可上,马可出于对电影的爱好,每天骑着自行车出去看样板戏、看电影,“你能想像在那个年代,一个意大利小伙子骑着28寸的大自行车,穿梭在中国沈阳的各大电影院之间,乐此不疲的样子吗?我现在还会唱《红灯记》呢!”直到1977年,马克才有机会看到中国解放前的一些老电影,他如饥似渴,每天要看三四部,像《神女》、《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马可如数家珍。1979年,刚回意大利不久的他,就在都灵独立举办了一个影展,共搜罗135部中国老电影,第一次把中国电影大规模地呈现在国际领域,由于影展反响良好,甚至在之后的几年里连续在都灵举办,成为传统项目。

  记者问他,是不是在中国天天看电影的经历让他决定从此投身电影事业?他说其实去中国前他在意大利的大学里就已经是电影活动的组织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中国电影才让我觉得我应该继续把时间奉献给电影,甚至去主办大型的国际电影节。”

  第一位太太是中国人

  在辽宁大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可学会了一口地道的普通话,至今,他在该发“儿化音”的地方仍然字正腔圆。在中国期间,他的人类学没学到多少东西,可是,却自学成材成了一个中国电影史学家。从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北京待了一阵儿,还成就了一段异国情缘,他的第一位太太是中国女士杜阿梅。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当时中国可没什么人敢嫁给老外。”婚后,马可又去了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对中国文化进一步研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也让他在日后对中国第五代电影人最初拿给世人的作品充满了认同感。

  1986年,马可在电影研究和组织方面的突出才华引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注意,他们把马可请去专门负责亚洲的选片工作。现在,人们只知道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一个在威尼斯得奖的中国内地影片。马可告诉记者,其实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就为威尼斯送去了凌子风执导,姜文、刘晓庆主演的《原野》,那才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参加国外大型影展的影片。他幽默地套用了冯小刚创造的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对中国电影的热爱:“中国电影,我把青春献给你!”

  我请巩俐,她不会不来

  新官上任,马可就放了“三把火”,他说要把今年的威尼斯变得“灵活轻快”,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云的好莱坞明星走马灯似地在水城秀笑容。马可还削繁就简,删除了以往“逆流而上单元”,他说,奖项繁多没什么好处,与其他电影重复太多,没有必要。

  对于世界最老牌的威尼斯电影节的式微,马可并不否认或回避,雄心勃勃的他试图重整河山:“柏林电影节可以让你立刻了解一部影片的欧洲市场如何,而戛纳从1946年创办起就开始学威尼斯,但他们这些年赶上来了,尤其在卖片方面我们不如他们做得好,所以,现在我们也要调过头来向他们学习,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最后,他还特地向记者透露巩俐将来参加《爱神》的发布会,并且会留到闭幕式上颁奖。“只要我请她,她是不会不来的。”

  早看出“第五代”有出息

  其实,马可比陈凯歌、张艺谋一代年纪大不了多少,但每谈及他们,马可俨然是一种长辈对小辈的语气,不过这也难怪,没有他,陈凯歌甚至不知道怎样去国外参赛。那年陈凯歌拍出了充满才情的《黄土地》,很想出去参加国际电影节,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于是写信给马可。他知道,这位热情的中国电影通一定会帮助他。由于没能办成出国手续,最后,是马可作为代理人上台为陈凯歌领了奖。

  马可在中国时,第五代导演们刚刚考进电影学院,当时他们已经相识,后来,马可每年回中国“省亲”时,去学校看他们,“张艺谋们”在校时拍摄的短片已经让他赞叹不已,认识到一批天才正在成长,他逢人就说:“中国电影一定会重振!”从此,做中国电影的伯乐,成了他的最大乐趣。自1991年起,张艺谋的电影频频在威尼斯获奖,是马可为他开启了通向“电影大师”的那扇窗。对于张艺谋转向拍商业片的举动,马可表示理解:“中国电影不能再孤芳自赏了,没有市场的电影也不能算是完全成功。”

  马克是个坦诚的人,也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说:“其实我当年最欣赏的是田壮壮,他的眼光很独特,有大师级的思路,他的《盗马贼》、《蓝风筝》和《小城之春》都特别棒。”

  看《孔雀》我哭了

  今年,马可走马上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一向“倾华”的他,让中国电影充满期待,本以为可以有更多的中国电影跻身其列,但在马可亲自到中国看了顾长卫的《孔雀》、陆川的《可可西里》、谢东的《夏天》、徐静蕾《来信》等电影后,最后,幸运女神还是光顾了贾樟柯的《世界》。

  问马可为什么如此选择?他只提了《孔雀》,“本来我是很喜欢《孔雀》的,这真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我去北京看的时候就感动地流泪了,他讲了文革后中国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内在情感,很真实,也很朴实,细腻而流畅。我一共看了三遍,回意大利后也拼命推荐给其他选片委员,但他们看完后,由于没有中国概念,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实在没法说服他们。后来我说,就算不能参赛,至少得让这么好的片子来参展。结果,柏林也听说了这部好片子,先下手为强,所以,《孔雀》明年将在柏林电影节参赛。”

  马可还看了刘冰鉴导演、刘晓庆复出后的第一部电影《春花开》的毛片,也觉得非常棒,但由于来不及剪成成片,未能参加本届威尼斯。对于最后入围的《世界》,马可只说:“这部片子也特别成功,我们能选它,说明它当然是好的。”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