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影评:《喧哗的尘土》

2004-11-8 13:41  来源:Fanhall.com 作者:苏七七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喧哗的尘土》是个电影名字。我在校园里看到看片广告时,心想这个片名起得真文学真文青。片子晚上八点时在一个400座教室里放,差不多来了150个人。

到了才知道这是一个纪录片——片名真不象是个纪录片的片名。片子是从一个小城镇的麻将馆拍起的,一张张脸,看牌、摸牌、翻牌,各种表情,但是拍摄的人不强调这里头的戏剧性,拍得很平淡。看完片子扫地,拖地,然后故事就弥漫开去。——是的,是“弥漫”而不是“延展”,因为没有特别清晰的线索,而有许多无关紧要的细节,整体地表达出,或者描述出一种气氛。

一开始看这个片子,倒有点厌烦的情绪,担心它很长。小城镇的无聊的、麻木的、灰色的生活状态,对我来说是引起记忆的共鸣,并且几乎生出一种生理上心理上的难受。生活没有目标,没有秩序,混乱中带着一种不洁气息。美好的感情与清明的思想无处搜寻,而有着种种不切实际的暴富愿望,种种不关心对方、不负责任的生活关系。纪录片的主体关于六合彩,在一种整体的浮躁风气中,人失去了起码的理性,而将未来寄托在微茫的概率中。同时,执拗的愚蠢与可笑的迷信开始生长:这些成年人围着电视看《天线宝宝》,觉得里头藏着六合彩的玄机,他们个个口出豪言,表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人生能有几回搏”——一个生得丰壮的女人铿锵地说,她总是受过中等教育的,怎么能不明白努力与投机之间的简单区别呢?面对着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话语,真是笑不出来,有一种如此现实的、绝不能轻松言笑的荒谬。

片子中的人物面目模糊,看了大半天,辨别出一对男女朋友是主要拍摄对象。女孩子怀孕了,但是男方不愿意结婚,因为没钱,也因为不想要这个孩子。她已经有好几个月身孕了,家里人与朋友商议了几回,但还是没办法,最后去流产。这是她第三次流产,刚做完手术就回到家,男朋友让她回到医院去,危险期还没过。她执拗地坐在床边,被拉起又坐下,被拉起来又坐下。男朋友生气起来:“你还要怎么样,我够累的了。”这些事情看着真是难受。女孩子是没有努力方向的,也不知道珍惜自己,有着最自发的一点自尊和倔强,而男人呢,完全是不顾女性的身体健康与情感需要的,他的体帖真是有限到让人齿冷。还有象是洗头店里的顾客与老板,本来是调笑的,但后来就真的动起手来,长相凶狠的男人劈头盖脸地打女老板。——如果说一个社会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缺失了最起码的人性关怀的话,那么女性总是比底层更为底层的承受者。而在这个影片里,如果说还有一点东西让人觉得温和的话,那是妇女对孩子的照顾,一种非常日常的照顾关心。

当影片把人带进了一种真实的氛围时,它就不显得漫长了。在一种压抑的心情中这个纪录片结束时,我几乎没意识到它有两个钟头之长。退出内容谈影片,那它是一个好片子。作为一个纪录片,它有一种不害怕过分平淡与枯燥的对生活的直面,而且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视角,非常内在的省视,而不是外在的,与己无关的观照。这也许是最重要的:它是以一种与对象近乎“重合”的方式来理解对象,完全没有“隔”,没有一种执掌话语权(摄像机)时的优越感与解释权。从导演的角度来说,他在摄影与剪辑方面表现出了一种接近事物与保持事物的丰富性的能力,而不是疏离的,简化的。这部纪录片的主要线索不那么鲜明,而有很多散漫的场景,但正是这些场景,参与构成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

这种氛围实际上是时代性的、整体性的。当它们被真实地描述出来时,就体现出一种自身的深刻性。在一个资源不丰富、机会不均等、文化不被重视的社会,暴发心态是如此普遍。而这种暴发心态,又催生了偏执与愚昧,使勤勉踏实、朴素清新的生活态度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些人是可笑的,甚至可鄙的,但又是可悲的。而我们在这一团的灰暗中,看到任何希望,甚至连粗俗的性细节,也更多地不是隐含着健康向上的生命力,而有着猥琐自大的气味。

这是个几乎没有一点光的纪录片,看不到前景在哪里,人只是跟着本能与命运茫目走动。导演黄文海在片子结束后与观众有一个交流,他说:“我也是这样的人。”——当然我觉得他不是,因为他还拍这个片子,还有一种沉重的痛苦感与茫然感被包含在一种极端无聊的生活型态中,但我们与他们有什么本质不同,我们能把自己拎出来吗?黄文海在央视工作了十年,退出体制独立制片,他是回到老家湖南去拍这个纪录片的,而我在看这个片子时,也不停地,有一个“老家”在脑海里对影片对照。这实际上,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家”,是中国的普遍现状,这种以巨大希望的形式出现的绝望与幻灭,如果说不是唯一的现状,那也是混合在现状里的庞大而深入的病毒。

在看完影片后,我发现它真的是极其“喧嚣”的,麻将声、电视声、人们粗声大气的话语声,手机声,几乎没有安静的一刻。粗鄙的欲望与黯败的现实两相对照,让人还能“喧嚣”地活着的,好象只是足够的愚昧与猥琐。我的用词如此苛刻,让我自己非常难受。但是这个影片唯一让我觉得美好的镜头只有一个:去做流产的女孩医院中的邻床,生了一个孩子,妇女们用红格的小被子给孩子打了个漂亮的蜡烛包,这是唯一的,干净的亮色。再有什么还能提供点安慰呢?就是非典来了,人们扎了个稻草人,去“送瘟神”——一群人环着稻草的偶人烧香放炮,人们的脸上带着笑意,不见得深信,却有着一种类似节庆的快乐。面对着外来的灾难,人总有着坚韧简单的承受力,但是自身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文化的基层馈缺,却带来更内在的灾难。

最后谈一句关于这个纪录片的情况。它当然不可能在电视台播出,在国内,今晚的播放是首映,之外也和所有的独立制片一样,送到各个电影节上去。虽然在影片中表达了一种灰败的现实,导演毕竟还是个认真去思考与做事情、并找到思考与做事情的方式的人。他说与收入相比,荣誉对他来说更重要吧。这个影片入选今年的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并被作为开幕影片,应当可以算是他所得到的,最初的一个荣誉。——现实中看不到解决方式,但艺术提供了一个出口,以及一个针对表达能力的衡量体系。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