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卡萨布兰卡》创意来源

2004-11-27 17:14  来源:Fanhall.com 作者:李进军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美国的主旋律影片畅销全世界……江泽民总书记一眼看穿美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山姆大叔的精彩演绎和圆滑技巧……战争片是主旋律影片的最好载体……一个经典而老套的爱情故事……国际关系的缩影影片……


 


    1998年,美国《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一举创下3.5亿元的中国票房记录,一时间万人空巷,到处都响彻着《我心永恒》的旋律,到处都看见迪那普里敖和温斯莱特在巨轮最前方上张开双臂欢呼前往一个自由的美国梦境的煽情画面。江泽民总书记当时精辟地说:“不要以为只有我们才会搞思想教育,泰坦尼克号就是美国人的思想教育……”。


     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旋律影片”的提法,开始于八十年代,全面准确的说是“宏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无邂可击的说法,这也符合中国官方的一贯谨慎宽宏的政策。但是在中国,任何人都不应当忘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国情,用老爱性的话来说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对策总是比政策更有灵活性生命性。


    在这个中国特色的影响下,熟谙人类本性尤其是人类劣根性的中国电影人,在“下有对策”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观众就看到许多披着“主旋律”外衣一路绿灯的劣质电影,直到观众离开电影院不想再来,直到中国电影发出“到了最后的关头”的哀鸣。,                   是谁在这场心照不宣的游戏中,玩的津津有味兴头十足大腹便便盆满钵满?


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才应当成为“主旋律”。在这方面,美国电影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经典之作就是《卡萨布兰卡》,我们不能不汗颜。


 


    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影片。


    美国的民族精神即美国的主旋律精神,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出了一个意志——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民主的国家,人人都想来美国。


这样的主题在很多影视片中都有表现。放在二次大战这个战争的特殊环境中,在正义与非正义的背景下,影片就显得更加富有感染力。


影片的具体地点放在那里呢?如果放在美国,未免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中国的很多影片都有这样的毛病,不管别人是否接受先把自各儿使劲的夸上一通,当然除了意识的因素之外尚有别的因素),因此影片的环境背景应当放在一个美国以外的地方,也不要直接放在德军占领区,因为这样缺少中间力量,而且来美国不那么容易,影片不仅缺少戏剧性,在主旋律意图上也受到限制……


放在一个中立的地区最好,这能让各种人物都上场表现,具有丰富的表现性和戏剧性.前者可以保证影片的主旋律效果,增加主题的可信性,后者可以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让观众在艺术的熏陶中在惊险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接受影片的主旋律——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安全最受人向往的地方。


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多好听多有韵律感,就在这儿了。葡萄牙,这个二战中曾经的中立国家,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的国家(丰富的潜台词,如今谁是世界霸主呢?美国)。而葡萄牙,好象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一部好莱坞影片找到一个故事的理想的发生地。


现实似乎也是如此,如今大多数的各国人们一提起葡萄牙,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卡萨布兰卡了,在那个浪漫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段感人的故事,在二战时期,一个堪称经典的三角恋情故事,一段荡气回肠的经典情节,一个正直的美国商人表现出了人类的高尚精神,他在生与死的考验选择面前,牺牲了自己的情感,成全了他所爱的一个小国的女人和一个东欧国家的反法西斯领袖,让这对夫妻安全地飞离战火弥漫的欧洲大陆,顺利的登上了前往美利坚合众国的飞机,在那儿,有德沃夏科的“自新大陆”的音乐,有无限自由而安全的空间和美好的生活等待着他们……


美国的主旋律就是这样炼成的。


    


     影片也可以这样创意: 这是一个国际关系缩影的影片,是一个宣杨美国是世界老大的形象教科书。


“缩影片”这样的故事在文学中比较常见,对电影艺术有深刻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一个“俄罗斯套娃”似的结构,让人们领略更为广大的内容,领略到作者没有直接说、不便直接说出来的话。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如曾经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战后影片影片《第三个人》等。本片完全可以在这样的故事框架中创出新意。


    这样的故事中首先要有一个核心国家,美国人拍摄当然是以美国人作为主角了。环境和时间背景放在哪里合适呢,观众喜欢看战争片,战争片的想象空间更大,那就是战争片了。具体说就是二战时间了。国家呢,说美国如何如何好,但是不放在美国本土而是放在别的地方,比如说欧洲某个中立复杂的国家最好,这样各个国家的人各种势力的人都可以出来表演一番,当然美国人是绝对的主角,故事自然就把美国人的形象带出来了。


于是,卡萨布兰卡这个优美的地方就成为了理想的选择。在这儿,曾经有那么多的人都想到美国去,这就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人人都想去美国这个自由民族的象征地,天堂一样的生活在大西洋彼岸。


故事的主题绝对棒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让它有最大多数观众的接受,当然是引入一个经典浪漫的爱情故事了。这虽然俗套一些,但是对于主题是绝对需要的。应当明白,主题的完美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故事就越来越明白了,故事的男主角当然是一个美国人,在卡萨布兰卡遇见了他以前的情人,但是现在这个情人已经成为一个东欧国家反法西斯运动组织的领袖的妻子,两个人面临着德国党卫军的追捕,处境危险。为了他的丈夫,前情人求助于男主角。


     但是男主角并不为他们所从事的反法西斯事业所鼓动,他象大部分美国人(如《乱世佳人》中的白瑞德)一样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即使参加政治运动也不是出于政治信仰,而是出于人的基本的信念。(这一点是中国的电影人应当深刻反省的,我们总是忘记了人的基本的东西,而让一些随时代而存亡的东西浮在上面,时代一过,他的生命力就完结了)——他先开始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背叛他的爱情,(这里面当然要设计一个复杂的故事背景了,首先是一个故事场面,在以前在巴黎或别的地方,他与她约好在火车站上见面,准备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她没有来,他等了又等,在大雨中一直痴心的等待,但是她一直遥无音讯……好,应当这样继续设计,她没有来是有原因的,她忽然遇见了她的丈夫,她并没有向他说过她丈夫的事情,因为这是一段极其痛苦的经历,她想忘了它,她的丈夫是一个职业革命家,被当局逮捕了,有消息传来她的丈夫死在监狱里了,在绝望之中她遇见了他好象一个快要溺死的落水者遇上了救生者。但是,谁知道她的丈夫没有死,逃出来了,就在她要去火车站时候来了,需要她的帮助,她怎么能够离开身体病弱刚刚逃离虎口的结发丈夫而去私奔呢!)……几年过去了,谁知道她又和一个丈夫出现了,他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美国男子汉又怎么能够再这么短的时间里转过这么大的弯子来呢……


当然,作为商业性的美国主旋律影片,结尾早就已经确定了:他肯定帮助了前情人和她的丈夫前往美国,象一个真正的美国男子汉一样,观众在他声称不关心政治只关心生意的面孔后面,看见了人性的本真的光芒,反而觉得他更加亲切感人,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这么做……


至于中间的情节设计,好莱坞那是易如反掌。


 


美国的主旋律精神就这样通过影片的男主角,传递到世界的观众身上。


其实,美国的主旋律精神的核心,就是人类共同认可的永恒的真善美精神。但是因为美国人自我宣传的最好,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精神的皇冠戴在了美国人的头上。


    所以,美国电影的主旋律效应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人人都想来美国,这个最安全最自由的国家。


 


电影故事梗概:


导演: 迈克尔.柯蒂斯


主演: 英格丽.褒曼, 亨弗莱.鲍嘉


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出品(1942 彩色)


     本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法属摩洛哥北端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为难民 的集中地, 他们想从这里逃出纳粹的控制。他们最喜欢到里克酒店去,老板里克以前是一个 反法西斯者。反纳粹领导人拉兹洛和妻子伊尔莎来到卡萨布兰卡准备逃往美国, 而里克与 伊尔莎以前是一对情人。伊尔莎请求里克帮助他俩, 里克不愿帮忙, 但最后帮助他们逃出了卡萨布兰卡。片子表面上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实际上却是一个爱国主义电影。影片因此获1943年度第16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三项大奖, 并且成为经久不衰的直接反映二次大战的爱情片。


相关链接: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