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在影片中搜索: 标签[2]

消失的现场/Nowincoming / 董冰峰

“消失的现场”是 组由歌德学院(中国)、广东美术馆和现场3当代艺术空间共同发起,在中国西部以考察、研究和在地创作为主的当代艺术项目,项目包括绘画、摄影、电影创作、声音计划和诗歌现场等内容,艺术家刘小东的绘画写生计划是此项目的重要部分

再见乌托邦/再見 烏托邦 / 盛志民

现在我在做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纪录片,里面采访的人,都是如今颇有分量的艺术人物,比如严培明、岳敏君、侯翰如、费大为、徐江、徐冰等等,我一直在追问他们,你们当年为什么80年代都去了美国??   他们给了很多不同的答案,还是要提到东西方的问题(和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相通的)。回到中国摇滚乐的话题上来,摇滚从形式上来说是很容易接受西方影响的东西,我们在内心需要爆炸的时候,等到了它的到来,于是,我们都张开了双臂,热情地拥抱它。我们跟着商业机制走,我们幻想就此可以一生过自由的生活,可以坐上大篷车,每天去演出,...

ONE PLUS ONE/Sympathy for the Devil / Jean-Luc Godard

导演的风格相对那个年代来说比较独特,所以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两部电影。第一部,滚石乐队为即将发行的唱片《乞丐盛宴》撰写素材,在伦敦演播室里录制这首最新歌曲的情景;另一部,则是由导演将一系列抽象、虚拟的话题片断拼贴而成,其中涉及黑豹党、布鲁斯、色情、讽刺名人、民主、文化与革命等等等。。。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乐队录制唱片的那一部分。其中完整再现了米克、基斯、布赖恩等人是如何将这首松散的民谣歌曲,转变成为拥有犀利的失真音色的摇滚战歌的全过程。 这部影片后来还出了一张3DVD的导演剪辑版,包括原版电影、被剪掉...

流离/Floating in Memory / 彭韬

《流离》的灵感来自于一则新闻报道,影片叙事冷静、反高潮,看似波澜不惊,其风格被影展指南中称作贴近“达内兄弟”(比利时电影导演)。《流离》以在小镇打工的女孩“秀”和男孩“金祥”的故事为主线,人物的命运走向却令人震惊;最极端的是导演的运镜手法,自始至终影片镜头不断小幅上下晃动,挑战一般观众的视听体验。 17岁的小秀从偏远山区到小城镇的鞋店里打工,生活的乏味单调,让她在舞厅里遇到搭讪的男孩金强后,渐渐因为对方耐心温柔的对待,情感上有了寄托。但没想到他竟是卖淫集团的一份子,专门负责勾搭未成年女孩逼迫对方卖...

1966/1986/2006/ / 李凝

40年,当文革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生于80后的中国年轻一代与文化大革命真如表面那样看去没有什么联系吗?造成中国青年对本国历史认知的断层原因又是什么?作者试图用身体和影像进行实验的探索,重点已不在于描摹再现,而在于年轻一代对它的感知触摸。 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 1986年,参加此作品的演员出生 2006年……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对搜索结果不满意?试试这个搜索框: